大学生得了抑郁症,学校会如何处理?

最近,收到一位家长在线咨询,说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得了抑郁症,不知道怎么样跟学校的老师说这个事情,也不知道学校里会怎么处理孩子?他还说在网络上搜索到了很多关于学校处理抑郁症学生的一些负面说法,感到非常的疑惑,希望我提供一点建议。

大家好!我是新概念(长沙)行为心理研究院的荣新奇教授。如果您觉得这位家长提的问题对您有益,或者您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我们。

这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得了抑郁症,不知道怎么样去告诉学校,也不知道学校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同时,网络上给他很多的负面信息,他感到非常的迷惑。我也在网络上查询了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信息,确实有些人分享了自己和同学患抑郁症以后在学校受到不满意的待遇,表达了对学校的不满等。

总的来说,网上负面的信息多,导致家长产生了怀疑与焦虑,不知道大学到底会怎样对待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或有所提示。我想讲两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学校会怎么样对待患抑郁症的学生?

这里有三个主要的方面跟大家交流。

1.学校会按照制度来办事。

所谓“学校会按照制度来办事”,是因为学校里有两个很重要的文件,一个是《学生手册》,另一个是《教师工作手册》。

一方面,在《学生手册》中有介绍当学生患病需要请假的时候,学生应该取得医院的证明,然后逐级报告,老师与学校会根据医院证明的要求给与学生假期。特别是患有特殊疾病的时候,学校的原则性的意见都是很宽容的。

另一方面,在《教师工作手册》中都详细地规定、描述、介绍了教师要如何对待学生、如何与学生相处。特别是如何对待患病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学校的这些手册、制度就是学校、老师办事的指南,也是学生要遵守的纪律。因此,家长们不用担心学校会为难学生。

2.学校与老师会尊重医嘱。

在由医院开出的疾病诊断证明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医嘱。诊断证明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疾病的诊断或者是初步印象,它会给出明确的或者带有问号的一个结论;第二个部分就是医生会提出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就是医嘱,它包括很多的项目,其中最主要的是病假期安排,有休学还是继续上学,有全休还是半休等要求或建议。这个医嘱就是学校给与学生假期的根据,也是学生请求休假的依据。

有了这样的医嘱建议,学校的老师就可以跟学生协商,帮助学生制订康复计划。该回家休学的,可以回家;该继续上学的,建议继续参加学校的学习课程。根据情况,学校甚至会邀请家长参与到这样的协商过程中来。因此,家长没有必要担心学校会不遵医嘱。

3.学校会持续关注这一部分学生。

关于抑郁症的基本概念,学校大多数老师还是知道一些的,至少知道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疾病,复发率很高,特别是那些微笑型或者是隐匿型的抑郁症,老师也最怕学生走“极端”。因此,辅导老师会自动地对那些已经发现有抑郁症的孩子保持一个高度的、持续的关注。有的学校还会主动在学生中开展心理障碍的筛查,开展不定期的心理访谈、心理测量、心理评估。希望早点发现那些早期的或隐匿的、甚至是故意不报告学校的抑郁症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学生,不是歧视学生;也是国家政策对青年学生的爱护。

因此,家长不要误会学校对抑郁症学生的持续关注。“防患于未然”既是政策,更是爱护。

以上最基本的三点,就是家长想要知道的“学校对待患有抑郁症的学生的原则性意见和方法”。

第二,对自己和学校以及老师多一些理解。

1.我们要理解自己。

孩子之所以患抑郁症,是不是跟家长既往的教育、期望压力、家庭矛盾等有关?特别是家长本身对抑郁症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也就很难识别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有抑郁症,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曾经也有过抑郁症或者是持续的抑郁状态。

孩子当下已经出现了继续的抑郁状态或者抑郁症的时候,家长应该多做一些反思,理解自己与孩子患抑郁症的关系,这对于帮助孩子从抑郁状态或者从抑郁症中走出来,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我很希望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有抑郁症的时候,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发现自己、接纳自己、帮助自己,从而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只有家长充分地理解了这一部分理论与要求,家长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孩子抑郁”这一个棘手的问题。

2.我们要理解学校。

毫无疑问,网上的负面信息没有辩证地或是全面地反映学校对待学生患抑郁症以后的一些处理原则与方法。大学和中学一样,也是一个高压式教育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一个场所,年轻人集中,心理成熟度不够,心理变化快、不稳定;因此大学和中学都是一个心理障碍高发的地区。虽然大多数的非医学类院校设有校医院,还有心理咨询科室,希望及时给学生提供心理服务。但校医院还是缺乏足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学生班级或年级更是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这是因为医学心理学大学本科教育在我国还是稀缺资源。到2020年底,才有三所大学开设了医学心理学科教育,每年培养的本科学生人数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各类学校和医院、社区的需要。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大多数校医院都没有心理科。改革开放40年,大学扩招速度远远大于心理科建设速度,即使医学心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是需要远远没有满足。

此外,我们确实看到有些学校对抑郁症学生有“恐惧症”——他们不仅仅是怕孩子真的自杀了,更怕的是孩子出现了自杀或者严重的自残问题以后,引起家长或者社会的不满,导致正常的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所以,学校在对待抑郁症学生这个方面是非常谨慎的,甚至可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特别是当下的高压力和内卷社会,抑郁症的患病率很高,学校领导与班级辅导老师、班主任之类的老师,自己的精神每天都处在高度的紧张状态下,他们不想也不愿意看到有抑郁症的学生出现,更不想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在学校里出现生命的危机。从而在对待抑郁症学生是否选择休学的问题是,存在“过度谨慎”的方式。

同时,学生们有时感觉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了,又大多不敢去看心理科,担心被同学误会为“精神病”、“神经病”,导致“小病”变“大病”。最终导致高校中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年年在升高,给人们极不友好的。

因此,家长们只有理解了这一历史与现实状况,才会从内心体会到自己的责任在孩子升学后并没有减少,才不会抱怨学校;家长们才会心平气和地从正面的角度、从宽容的角度去理解学校的一些处事的理念与方式,这样是有利于帮助孩子从抑郁症走出来的。

3.我们要理解高校的老师

非医学类高校的专业课老师是经过教育心理学培训的各种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专业老师,也就是说他们的知识结构的重点是自然科学部分,对医学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知识还是缺乏的,特别是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知识,要如此老师识别学生心理障碍是有难度的。而大多数生活辅导老师都是年轻老师,自己都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所学习过的教育心理学,对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对学生生理、心理上一些问题的发现和处理还是不够的。

所以,当他们遇到学生有抑郁症的时候,他们通常想到的是“抑郁症会导致自杀”;他们同样可能陷入恐慌和不知所措的状态,甚至他们自己也可能有抑郁症。当然,他们的工作要求他们熟悉《学生手册》,熟悉《教师工作手册》。但是,这两个手册给他们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他们不得不跟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希望家长提供的帮助比老师的帮助更多,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综上所述,对于学校与老师的客观事实,家长是否也应该给于更多的理解呢?或者说给予相当的宽容?如果我们要求学校是那样的“完美”,要求老师是那样的“无所不能”,这只能说是我们的一个“理想”。但事实上,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时候,学校与老师都是很难做到“完美”的。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我们希望自己很完美,但多少年以后,我们发现自己其实是不完美的。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子成龙,女成凤”,但是多少年以后,我们发现那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以上就是我关于“中国大学会怎么处理抑郁症学生”这个问题的解答,它是我个人的经验教训。我希望家长跟学校老师做深度的沟通,不要担心学校会用什么特殊的或者是过激的方法来对待抑郁症孩子,更不要恐惧让学校或者老师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患有抑郁症。这一点非常重要!要相信我们的学校也是由老师所组成的,老师也是家长,也是普通人员之一,和我们家长的心情是一致的,或者说是相通的。

好,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有所帮助。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的话题,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