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天在网络上甚至自己身边,看到那些处于痛苦中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同样痛苦却“看不见”的家长——为什么他们不愿意直面孩子的问题,甚至不愿意为帮助孩子付出点时间和金钱?
这其中的缘由,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里面藏着太多家长自己也未必能说清的困境和无奈。
很多时候家长“看不见”或者“不愿意看”,真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敢看”。
孩子出问题了,对很多家长来说,那感觉就像自己精心打造的作品、投入了半辈子心血的“项目”宣告失败了,直接戳中了他们作为父母的核心价值感——“我是不是个失败的父母?别人会怎么看我?”这种羞耻感和自我否定太难受了。
人的本能就是逃避痛苦。所以“叛逆期都这样”、“长大就好了”、“就是懒/不听话”……这些说法就成了最好的心理盾牌。承认问题存在,就等于承认自己“失败”了,这个心理成本,很多家长本能地选择规避。他们不是故意忽略孩子,是在保护自己那颗可能已经千疮百孔的心。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指出,从现实层面来说,钱和时间问题的背后是家长更深层的焦虑和认知偏差。
你说家长不愿意付出?他们可能给孩子报最贵的补习班、买最好的衣服……眼睛都不眨一下。问题在于,他们怎么定义“值得投资”?很多家长对“心理”、“情绪”这些“软需求”的价值认知是模糊的,甚至是错位的。他们觉得孩子“思想有问题”、“态度不端正”,把这当成道德品质问题去指责、说教,却看不到背后的焦虑、抑郁,或者孩子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花成百上千元去做1个小时的心理咨询?他们心里可能打鼓:这钱花得值吗?能“治好”吗?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吗?比起提分明显的补习班,心理投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太大了。他们不是吝啬,是对未知的回报感到恐惧,是错把孩子的心理求救信号当成了“不懂事”、“找麻烦”。
另外,更扎心的是那句“我爸妈当年也没管我,我不也好好的?”——这恰恰暴露了代际传递的创伤:他们自己就没被好好“看见”和“倾听”过,你让他们从哪里去学这套关爱孩子心理的方法?他们工具箱里可能只有父辈传下来的“吼叫”或者“沉默”,温柔而坚定地处理情绪?没学过,也真不会。
当然,整个社会环境无形中也在推波助澜——大家都在比成绩、比才艺、比学校,好像孩子只有“优秀”才值得被爱。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除了面对孩子的痛苦,还得承受巨大的社会比较压力:“别人家孩子怎么就没事?”这种压力让问题变得更加难以启齿,更想藏着掖着,仿佛孩子的问题成了家庭的污点。他们害怕被评判,害怕被贴上“不会教育”的标签。
所以,家长不愿意直面孩子的问题,不愿投入,不仅仅是简单的“懒”或“冷漠”。这背后是一团乱麻:有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理防御,有对心理问题价值的认知偏差和投资恐惧,有自身情感教育缺失带来的无力感,还有铺天盖地的社会压力。他们可能深陷在自己的焦虑、无助和过时的教育观念里,像被困住了,明明想靠近孩子,却找不到门,甚至不敢承认门的存在。
最后,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不是道德污点,而是需要被理解的信号;寻求专业帮助不是承认自己失败,而是负责任的明智选择;投资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最有价值、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刚需”。
养孩子从来不是单机游戏。当家长发现自己和孩子深陷困境,看不清也走不出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恰恰是给孩子也是给自己最负责任的爱。
我们就在这里,等着和你们一起,找到那扇通往理解与支持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