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那么几段时期让家长很头痛——孩子的“逆反期”。为什么说是“几段时期”呢?也许很多家长只关注到孩子在青春期(12-18岁)时的逆反表现,因为在这段时期里,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会迅速发育直到完全成熟。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青春期的孩子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此外,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中学生,会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做出许多过激的行为,家长和老师经常称之为“叛逆”,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而这个时期的孩子逆反行为也表现得更加明显、程度更加激烈。
简单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三个叛逆期:
①2-3岁左右,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
②7-9岁左右,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
③12-18岁左右,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逆反行为并没有简单统一的原因,不过,有逆反行为障碍的孩子,比没有逆反行为的孩子,遭遇过家庭暴力、父母过分严厉、父母前后不一、寄人篱下,或者多次经历搬家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老师花时间和学生家长建立关系,并为他们提供推心置腹的支持帮助的话,家长们或许会更愿意行动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改变他们自己的行为(例如,学习如何表扬孩子,如何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如何使用有效的交流方式等)。
同样重要的是,对涉及逆反行为的孩子们进行详细的体检评估,以确定他们是否存在治疗精神障碍(沮丧、焦虑,或者注意力缺失症)。
在某些研究中人们发现,有逆反行为的孩子们,大约有三分之一有注意力缺失症,关键要记住并非所有逆反孩子都有注意力缺失症。
下图列出了一些和逆反行为相关的心理问题:
有时候,老师们会发现某个孩子需要治疗注意力缺失症,以此来改正他的逆反行为。也有很多证据表明,如果孩子确实有注意力缺失症,这样的治疗是有效的,但如果他的逆反行为不是注意力缺失症引起的,那么这样的治疗往往是无效的。无论孩子的逆反行为是否伴有精神障碍,老师和家长的回应对这些孩子的总能产生强大的影响。
另外,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总而言之,“逆反”意味着孩子长大了,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角色,应该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孩子成长的陪伴者。青春期的孩子出现逆反问题,既提醒家长要及时转变教养角色,也提醒家长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误所在,是家长改变教养方式的重要契机。
推荐阅读:确定学生焦虑的8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