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明明心里难受得要命,焦虑、失眠、崩溃、甚至伤害自己,可家长一说“咱们去看看心理医生吧?”,孩子反应那叫一个激烈,“我不去!”、“我没病!”、“你们才有病!”。
说实话,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却抗拒咨询,几乎是每个家庭迈不过去的第一道坎。为什么孩子宁愿自己扛着,也不愿意接受这个能帮到他的机会呢?这里面的缘由,远不是简单的孩子“不懂事”或者“故意对着干”。
青春期,正是孩子最在乎“我是谁”、“别人怎么看我”的时候。在他们眼里,“看心理医生”这个标签,简直就等于在脑门上贴了“我有病”、“我不正常”、“我是个怪胎”。这种“病耻感”对孩子来说,比他们正在承受的痛苦本身还要可怕。孩子会想,万一被同学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会不会被嘲笑、被孤立?这种恐惧,足以让他们把心理咨询的门死死关住。
很多孩子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太深了,他们根本不知道在咨询室里面会发生什么。他们脑子里想的,要么是“这人是爸妈派来的间谍吧?转头就把我说的话全告密了”,要么是“又来个讲大道理说空话的,烦死了”。还有些孩子,被影视剧里的情节所误导,以为心理咨询就是催眠、洗脑、被审判,想想都吓人,谁敢去啊?
另外,有些孩子可能已经试过自己调节,或者觉得问题太大太深,“已经没救了”,陷入绝望,觉得“咨询也没用,没人能拉我出来”,这种无力感也会让他们放弃尝试。甚至有时候,孩子那些看似“问题”的行为,虽然痛苦,但对他们来说却像是一种熟悉的“救命稻草”,改变意味着要放弃这根稻草,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也会让他们感到恐慌。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指出——孩子出现状况,很多时候跟家里的氛围、和爸妈的相处模式脱不了干系。如果孩子觉得爸妈根本不理解自己,甚至觉得爸妈才是那个让自己喘不过气的“压力源”,你想想,他会信任一个“爸妈介绍”的陌生人吗?他心里可能犯嘀咕:“爸妈都不懂我,心理咨询师就能懂我?”这种不信任,让孩子从根上就拒绝了心理咨询这件事。
最后,更关键的是,孩子可能真的“没力气”了。深陷抑郁、焦虑这些情绪里,就像掉进了一个泥潭,光是维持呼吸、活着就已经耗尽了所有力气。这时候你让他去“面对问题”、“剖析自己”、“做出改变”,听起来就像让一个骨折的人去跑马拉松。不是不想,是真的做不到,太累太痛了。逃避,反而成了当下唯一能保护自己的方式。
所以,当孩子说“不”的时候,真不是故意跟家长作对。家长这时候最需要做的,不是急着把孩子“扭送”或“哄骗”到咨询室,而是先理解这份抗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那作为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荣新奇教授表示,核心就一条:别硬推,先拆墙。拆掉孩子心里对咨询的恐惧墙、误解墙、抗拒墙。怎么拆?靠的不是道理,而是理解、耐心和真正的安全感。让孩子慢慢感受到,心理咨询不是一个可怕的“审判所”,而是一个安全的、能被理解、被接纳的地方。这不是一个“修理”他的地方,而是一个帮助他“理解自己”、“找回力量”的地方。
荣新奇教授还强调,这个过程急不得,需要时间和方法。如果家长感到迷茫、无助,或者尝试沟通后效果甚微,甚至亲子冲突加剧,强烈建议家长自己先寻求专业的帮助。找一位专业、靠谱的心理咨询师,自己先去聊聊。一方面能缓解家长的焦虑,获得更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孩子的状态是整个家庭系统互动的反映,家长自身的调整和成长,往往能为孩子打开一扇意想不到的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提供一个更客观、更安全的视角,帮助整个家庭找到那个走出困境的起点。
孩子心里的伤疤需要小心呵护,强行揭开只会更痛。找到对的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在对的时机(孩子感到足够安全时),用对的方式(尊重孩子的节奏),才能真正帮到他。
别放弃,但也别硬来。有时候,家长自己先迈出寻求专业支持的那一步,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和最有力的支持。千万别觉得作为家长寻求外援是种失败,主动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聊,他们能提供你单凭自己很难看清的视角和实用的方法,为你们一家人的沟通和疗愈,开辟出一条新的、更安全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