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青少年是一群令许多成人觉得惶恐与困惑的孩子。大人们常常为他们的叛逆任性而焦躁、为他们的学习散漫而担心、为他们的问题行为而失望、为他们的难以沟通而郁闷。家长想放手却放不下心,想参与却不得其门而入。  为了更好地促进家长与青少年的沟通,家长需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1. 精力过分旺盛和无精打采   

青少年可以有几小时、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精力过分的旺盛,他们热衷于打破各种类型的记录,睡眠明显减少;他们追求某种新风尚,制造流行,欢闹不已。

然而,他们又极其容易走向反面,表现出软弱无力、呆缓迟钝、漠不关心、疲倦、冷淡、嗜睡、做事缺乏动力等。

2. 快乐和痛苦

儿童的心境易于波动他们哭笑无常,对于各种印象所作的情绪反应是直接的。从青少年期开始,波动就逐渐缓慢下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容易趋向极端。有些青少年还会出现一种压抑不住的轻浮,亦即一种“欣快症”,在活泼过度的每一个荒唐行径中,很难加以抑制。

但是,这一切又会转为苦痛和不快,青少年也会叹息,但原因并不十分明显。抑郁状态和意识的洋溢状态几乎同样是青少年的特征。特别是在疲劳时,厌世主义的抑郁心境在一段时间会使生活变得暗淡无光,加之各种联想,像换了个人似的。有时,悲哀由不能指明的原因所引发,并且往往出自虚构的动机——怀疑自己不受朋友喜爱,怀疑自己的外貌和性格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幻想自己不是双亲的亲生子女,想象自己不自觉地造成别人的不幸……凡此种种,根据环境、遗传、气质等原因,可以使心境多少趋于极端,彼此继发的次数可多可少,也可以预示着郁闷、消沉和忧郁的来临,甚至漫无目的地打发时光。

3.自尊和卑谦并存   

自我肯定有着各种形式,少年的主要表露可能是虚荣心以及一种自身的美感与诱惑感,觉得自己对于异性具有了不起的吸引力,也可以表现为摆架子,把自己放在显眼的地位;高谈阔论、矫揉造作、修饰打扮,以引人注目;或自鸣得意,甚至骄傲自大,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  

但是,青少年又会感到信心不足和内心虚弱,需要大肆虚张声势来加以遮掩。他们有时也会怀疑自己的力量,担心自己的前途;一俟自尊受到伤害,便会觉得丢尽了脸面,尽管内心有所不满,却感到无力抗拒。这种卑谦和屈辱之感,会使青少年对发生的一切抱着某种得过且过的态度。

4. 自私与利他的轮替   

在青春期以前,儿童的衣、食、住、教育等都是由别人照料的。现在,相反的一些趋势出现了,这些趋势会越来越强,直到取得优势。除了以前需要别人侍奉而现在却必须为别人服务之外,自制克已的要求出现了。生活再也不是自我中心的,而应该是利他的了。

对于青少年来说,开始要做到尊敬别人、彬彬有礼有着一定困难,但这些行为却会最终成为从次要德行逐步过渡到主要德行的一种课业。促使青少年约束自己的是同情,特别是爱情,其发展结果是使自我克制变成一种热情。青少年甚至可以发誓终生克制自己并从事于艰苦的劳动,以献身于某种伟大的事业,即使为此而抑制甚或排除一些人类最深刻的本能也在所不惜。

5.好行为与坏行为之间的轮替   

良心产生自童年期,但在青少年期开始扮演主要角色。它唤起迫切追求正义的渴望,激励着最高的抱负和决心。他们对人类和动物的慈爱发自内心,对别人的幸福表示衷心的祝愿,能想方设法揣测和满足别人的愿望。

 然而,青少年也有不良的行为:肉体的欲望尽性放纵;说谎的倾向难于克制;愤怒四处发泄,令人受害;社会公约被抛弃不顾,脏话连篇;一些卑鄙的或者想象不到的行径使旁观者为之吃惊。为了争夺青少年的心灵,善与恶的力量一直处于激烈的斗争之中。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随着成熟,他们能对卑下本能加以驯伏,去为善行服务。

6.孤独和归属   

青少年有着鲜明的社会性行为。有些青少年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羞怯、忸怩、孤独;喜好与星星、海洋、森林、动物作伴;不愿在人前、特别是异性面前露脸;沉浸于主观生活,变得只关心自己的内心状态而不注意客观世界。有些青少年则积极投身于一种新的同伴友谊之中,建立密切的友情,“追求者”和“被追求者”出现了;聚会剧增,组织繁多。

还有些青少年不甘孤单,好似一时无法排遣自己,以依靠同伴来求得自己的快乐;孤独时他们觉得无聊和厌烦,只是同别人在一起时,才感到生活、活泼、有趣,他们只对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才暴露内心秘密,喜欢在亲密相处的时刻或在信件里作坦率的倾吐。

7.兴趣与冷漠   

青少年通常是渴求知识的,并且渴求的不是一方面而是多方面的知识;青少年热衷于唤起相应的活动去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有最高价值的知识。当一个新的活动领域出现时,就有新的动机被激发起来。

然而,在青少年群体中,也会遇到不活泼的心境和类型。有些青少年表现淡漠,视热烈的精神趣味为不好的风度,对于任务事情都不愿加以赞赏。当然,有时它也可能是活动过度或努力过度的结果。

8.在知与行之间摆动   

由于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青少年发现学习生活是引人入胜的。于是,树立起要有学问的雄心壮志。他们手不释卷,潜心读书,酷爱诗歌,喜好沉思。这种关于接受的心境是必要的,因为在文明的社会里,青少年总是生活在比他自己所能创造的远为高级的文化中间。

然而,青少年又不甘寂寞,所学不多就满以为可以去闯荡世界了。于是,他们又热衷于安排计划,设计未来,甚至直接投入工作;他们宁可尽早见到效果而不拘于单纯的学习。他们希望震动现实世界,立功成名,出人头地,做一番积极的甚至有创造性的事业。

9.保守与激进之间的轮替   

青少年觉得世界混乱无章,意欲对学校、社会和家庭生活进行改造;他们视既定的习俗为虚伪,对权势的专横感到愤怒。对于他们初具雏型的理智来说,很想对那些似乎不合于真善的东西加以怀疑、抛弃,并亲自予以改造。

但是,青少年又会走向另一极端,即从激进的一极转向有秩序的一极,从激进转向保守。生活会慢慢使他们感受到传统的力量,感受到既定制度的价值。特别在宗教信仰领域,无神论和迷信之间的平衡几乎总是被扰乱;存在着过度的怀疑或信爷,肯定或否定,青年少在那些虔诚与异端之间特别表现得无所适从。

10.聪明与愚笨并列   

青少年时期有着高度的直觉,甚至能预期成熟后的处境和老年时的结局。这是一种“心灵的态度”,它促使青少年去预见一生的经验,好似在智慧的真正目标中寻到了归宿。

可是,在这早熟的哲理之中,仍可发现掺杂着失败的稚气,表现的形式为易努、贪婪、无缘无故和不合情理的异想天开、放纵低级冲动或全然的呆头呆脑。某些方面早熟的青少年,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常常受到抑制。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父母的角色也是在逐渐发生变化的。孩子小时候,我们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关怀着孩子的生活时时刻刻。但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我们就要适时的调整角色,转变成为“教练”。想要做好一个“教练”的角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家长在孩子青春期的教育,应尽可能使其各种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尽可能稍许纵容一点任性与空想,把性格上的一贯性推迟一段时间,让各种先天优势相互进行竞争。毕竟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远比成为一个学霸重要千百倍!

推荐阅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