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成为父母之后,才开始学习怎么当父母的。从小到大,没有人特意教导我们如何扮演父母这个角色,我们都是从自己跟父母相处的经验里,去揣摩、描绘理想父母的样貌。
正因如此,我们从父母身上攫取了许多教养孩子的资源,但同时却也可能被这些经验限制,造成了我们在教养孩子时的障碍。这些障碍通常来自于我们从小到大和父母相处过程里所养成的惯性,如果能够透过教养孩子的历程,觉察到它的存在,并进而跨越它,我们就有机会在学习当父母的同时,陪自己再成长一次。
以我的经验来说,我就发现自己受到父母宅在家的习性影响很大。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且没有健保的年代,由于他们在我们居住的村子里经营了一家药局,因此村民对这家药局的依赖甚深,也造成他们几乎全年无休,镇守在药局里待命。在我的记忆中,甚少和父母共同出游的深刻画面,大多是在家里活动的每个日常。
这样的成长历程,造就了家在我内心安定、安稳的形象,它宛如一座风雨不侵的堡垒,规律地上演着属于我们家的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让我在安全感上获得丰沛的滋养,然而,习于规律、安定的结果,却也让我在面对异动或变数时,显得左支右绌。
记得中学时代,学校都会举办公民训练,带学生们到野外露营,每次面对这样的活动,我的内心都会不安一阵子。因为一想到要在野地里炊食、夜宿,乃至走闯一个又一个户外活动的关卡,就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如今回想,那对于我的惯性着实是个冲击,冒险犯难及充满未知数的刺激感,从来就不是我所熟悉的。正因如此,后来我在离家求学、求职的过程中,面对陌生的环境乃至人事物,适应期就相对拉得很长。
然而,结婚成家开始扮演爸爸这个角色之后,生命似乎就不再容许我,轻易把不喜欢变动挂在嘴边了,因为跟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在挑战我安于规律和稳定的习性。
每当脑袋里计画着要做什么事的时候,孩子们的事总会以插队的姿态乱入,让人措手不及。有时是学校功课必须协助,有时是身体状况出了问题,有时是行程变动必须接送,有时是情绪问题必须安抚、沟通……,林林总总,每天几乎都有变化球投来。如果没有做好接球的心理准备,每天就会有层出不穷的烦恼。
察觉惯性的存在,对自己保留一些开放和弹性。在这个切身体验里,我发觉自己在面对从原生家庭带来的惯性时,已经不再处于被束缚、制约的状态,而能更灵活且有弹性地去看待它了。这个结果并不代表我天资聪颖或能力超群,只是在扮演爸爸这个角色时,面对从小到大建立起来的坚固惯性,我没有自动化地去捍卫它,而是保留一点开放,在陪伴、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有机会突破并成长。
不再忠实地捍卫惯性,就比较不容易被内在的情绪困住,也较能贴近孩子的真实需求,在父母这个角色上去和孩子进行互动。当父母对自己从原生家庭带来的惯性觉察越深,内在就越能保持开放和弹性来对待自己,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自由和开展也就越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成为父母还真是让自己再次成长的绝佳时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