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关系不和对孩子容易造成极大的阴影

前一阵同事们在讨论到父母吵架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一下就想到了“晓言同学”。晓言(化名)是我儿时的好友,我对她而言像是个避风港,她爸妈吵得凶狠时,她会躲到我家来。经过同意,我把她的一些经历写到了这篇文章中。

“从我记事儿起,他们就一直在打架,有时候阵势大得把邻居都引来围观。你也知道。”我很难把现在这个一笑露一口大白牙,发出鹅叫声的姑娘,和儿时躲在我怀里把鼻涕眼泪口水蹭到我衣服上的孩子联系起来。但没变的是,尽管她已经掩饰得很好了,我还是能时不时看到她的不安。

“所以我现在甚至听不了别人大声说话,我害怕。人家音量一上来,我就下意识地想要躲,脑子里全是当年我父母吵架的情景。”不能说这是她现在所有困扰的来源,但是,父母之间的冲突不和的确会对子女产生真切长远的影响。

那不是一次性的争吵,而是凌迟般的折磨

由美国医生Felitti和Anda等人发布的童年不幸经历研究发现,长期处于功能失调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包括目睹母亲遭到暴力对待、父母离异或分居,其身心健康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专注研究婚姻冲突与儿童发展的圣母大学心理学家Cummings认为:孩子会非常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以此作为判断家庭环境是否是安全的依据。

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完全不能发生任何争执。有时候,父母之间发生建设性的冲突是为了明确边界,释放情绪,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以通过轻度或中度的含有妥协以及相互支持的冲突而获得成长。

但破坏性冲突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它包括:

●言语攻击:辱骂、侮辱、威胁

●身体攻击:殴打、推搡

●冷战:回避接触、分居、离家、生闷气

冷战、不说话也是破坏性冲突的一种。

催眠专家、心理咨询专家荣新奇教授认为:长期生活在恶劣的应激压力环境中,会改变个体的大脑结构,影响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加工模式,甚至身体怎样反应(激素产生水准、心率等等)。所以,童年逆境可能从一开始就在改变人的大脑,从而改变个体对于压力应激的易感性,使人在以后会更容易受到身心情绪上的困扰。

那么?争吵的父母有办法解决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不当着孩子面吵就没事吗?

“起初,我爸妈吵架时也是有所顾忌的,都明白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于是自觉地去隔壁房间吵。”晓言双手一摊,“这不就是掩耳盗铃吗?”有很多父母一味地怕“争吵”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但凡关系变得紧张,双方/或某一方就会陷入焦虑,竭力克制,维持虚假微笑和和气。但是关系不和不止包括发生正面冲突。子女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那些虚假的恩爱、背后的冷漠、疲惫、疏离,孩子都会敏锐地捕捉到,这种表里不一所带来的不安,不亚于面对争吵时的恐惧。

2.吵架是否对“不记事”和“不懂事”的孩子没影响?

晓言曾经和妈妈说起过:“你记不记得有一次你和我爸吵架,我吓得坐在院子地上哭,院子里的狼狗平时一见我就叫,那天就乖乖趴在我腿上”。她妈妈愣了一下,然后说:“那时候你才几岁啊?你还记得呐!”有些父母总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哪会记得我们吵架?长大就忘了。”或者“孩子都这么大了,我们拌两句嘴对他不会有什么创伤了!”

“还太小”或“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似乎都对父母吵架是免疫的。但研究告诉我们,父母冲突会对每一个年龄的孩子造成重大的影响。6到12个月的婴儿即便在睡着的情况下,也会对父母争吵时的语调有所反应。而从1岁开始,婴儿就具有分辨父母情绪和感知冲突的能力了。

3.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

有时候别人问起晓言关于父母的事情,晓言说他们在我高三的时候离婚了,往往换来带着点心疼和佩服的惊呼:“天啊!那你还能考上好大学!”“我挺庆幸他们终于在我高三时离婚了,还我一个清净,不然我也考不上大学。”事实上,我甚至把能考上大学“归功于”父母的分离。在中国的文化下,孩子成为了很多父母不愿离婚的借口和阻碍。父母婚姻的实已经破裂,却要维持夫妻的名,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其实每个人都是非常煎熬的。

父母不和的程度越高,离婚反而会增加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且远高于完整但充满冲突家庭的儿童。与其顾忌“为了孩子而在一起”,父母们更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婚姻状态,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与一个平静安宁的家,那么离婚反而能够结束战火,让子女解脱。

双亲冲突是很多原生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有多少人在微笑和乐观的面具背后,隐藏着创伤和痛苦。我们希望能够告诉那些被类似问题困扰着的人们,背负着创伤,你的确也可以不断前行,但卸下来,你会走得自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