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思不像我们成年人那么直截了当,他们可能自己都说不清楚,或者压根儿就不想说出来。
作为一家经常跟孩子打交道的心理咨询机构,看到很多家长的焦虑,总想找个“标准答案”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出问题”了。说实话,这事儿没有通用的万能检测表,但确实有些关键信号值得父母注意。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指出,核心就盯两点:一是孩子身上“不对劲”的变化是不是持续挺久了(一般以“周”为计量,比如2周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二是这些变化是不是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上不下去了、朋友处不来了、家也待不住了,或者整个人蔫儿了/炸了,像变了个人似的。
具体怎么看呢?别孤立地揪着一件事不放,留心这些方面出现的、扎堆的、持续的“不对劲”:
1.情绪波动大:以前乐呵呵的孩子,现在动不动就阴着脸、一点就炸,或者死气沉沉,对什么都提不起劲,以前喜欢的游戏、活动,现在看都懒得看;或者整天紧张兮兮,担心些看起来完全没必要的事,甚至吓得心慌气短;亦或者总喊这疼那不舒服的,跑医院查了一圈啥毛病没有,这很可能是心理压力在身体上的“警报”。
2.行为习惯骤变:觉睡不踏实了,不是整宿不睡就是睡到日上三竿叫不醒;吃饭也乱了套,要么暴饮暴食,要么筷子都懒得动,体重跟着忽上忽下。社交上开始“缩壳”,朋友约也不出去,在家也房门紧锁,问啥都“没事”、“别管我”。学习上更是红灯频闪,成绩断崖式下跌,作业拖拉,上课开小差,甚至开始逃学。更揪心的是发现孩子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或者嘴上挂着“没意思”、“不想活”这类话(哪怕像开玩笑),这是非常明确的求救信号,必须立刻重视!
3.功能“亮红灯”:这才是硬指标。孩子是不是“玩不转”了?在学校坐不住、学不进,老师频繁谈话;跟同学要么冲突不断要么被孤立;在家一点就着,火药味十足,好像完全无法沟通。这些社会功能(学习、社交、家庭关系)的明显受损,往往是心理困扰最直接的体现。
4.感觉变了个人:很多家长跟我们描述的就是“这孩子我都不认识了”。性格、说话做事的方式、在乎的东西……好像一下子全变了,透着一股陌生感。这种气质的整体改变,往往意味着更深层的困扰。
荣新奇教授强调——绝大多数父母不是专业搞诊断的,上面说的这些“信号”,是提醒父母一定得认真对待,绝不是给孩子贴个“叛逆”、“抑郁症”、“焦虑症”的标签。偶尔的情绪低落、叛逆顶嘴太正常了,关键是看这“不对劲”到底有多猛、持续多久、是不是把孩子正常的生活轨道都撞歪了。
为什么必须强调找专业人士?因为心理问题的判断是门极其专业的学问,它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发育阶段(婴幼儿和青少年的表现天差地别)、症状的组合、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还要排除身体疾病的影响。光凭看到的表象,很容易误判。
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焦虑,可能是抑郁,也可能是其他问题,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才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访谈、评估工具(必要的话),给出一个科学、靠谱的判断,弄清楚孩子到底怎么了,卡在哪儿了。
父母最该练的“本事”,是敏锐的观察和那份“不对劲”的直觉。当您发现孩子身上那些让人忧心的变化扎了根,并且实实在在地拖垮了TA的生活状态,别犹豫,别自责,更别指望“长大了就好了”。
这份觉察和担忧,恰恰是负责任的开始。果断地、不带偏见地,牵着孩子的手,或者先自己去找找靠谱的专业人士(学校心理老师、医院心理科、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聊聊情况。搞清楚状况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心理医生父母,而是需要一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懂得寻求正确帮助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