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感情,真的只有纯粹的爱吗?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是本能。但今天,想跟大家探讨一个可能有些“离经叛道”的观点:父母对孩子,有时也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甚至是被压抑的“恨”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复杂的“抱怨”与“拧巴”。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认为:养育孩子,是场漫长、昂贵且掏空身心的苦役。
父母不是神,面对孩子占据自己全部时间、耗费巨大心力却未能长成期待的样子,甚至拥有远比自己幸福的童年时,内心怎能不滋生抱怨、不满与失衡?
这种情绪本属正常,但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父母必须无条件爱孩子”成了铁律。承认“恨意”?随之而来的罪恶感会让人窒息。于是父母们拼命压抑心里的“恨意”,强行扮演完美角色,结果最终扭曲成了对孩子窒息的控制、无形的打压和以爱为名的情感勒索。
另外,不知道你是否发现——有一种父母,他们看到孩子一快乐就会焦虑,似乎接受不了孩子活得太轻松。那为什么会这样?
许多父母活在“牺牲者”角色里。他们的价值感源于“为孩子苦熬”,一旦孩子显得轻松,他们心里那个严厉的声音(心理学称“超我”)就警铃大作:“不吃苦?这孩子完了!”他们无法想象,幸福也可以是奋斗的动力而非堕落的源头。
很多父母一代的童年,往往在打压与匮乏中度过。“快乐”对他们曾是奢侈品,甚至带着羞耻:“一点小事就高兴,没出息!”“父母还没享福,你凭什么?”……这种“快乐羞耻”刻入骨髓,使他们既不敢快乐,也恐惧孩子的快乐。
当孩子独立、快乐、成功时,有些父母潜意识里感到“权威”被削弱。打击孩子(“你不行”、“没人要”),有时成了他们确认自身存在感和掌控力的扭曲方式——孩子越痛苦,似乎越显得父母“被需要”。
这些隐秘的“恨”,本质常是父母对自身困境的投射。孩子像一面镜子,照出他们不愿面对的自我:懒惰、笨拙、人生的不如意。当父母无力消化对自己的失望,便容易将其转嫁给孩子。
面对这些隐秘的“恨意”,我们该怎么办?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指出,出路在于“看见”与“承认”。
对于父母而言,承认养育过程中的疲惫、失望甚至嫉妒,并不可耻。父母是人,不是神。只有觉察到这些暗涌的情绪,才能避免将其无意识地倾泻给孩子。真正的爱,不是压抑所有“不美好”的感受,而是在复杂情绪中依然选择尊重与理解。
而对于子女来说,清醒认识到“父母也可以有恨我的情绪”。打破对“无条件父母之爱”的幻想,才能放下执念。允许自己对父母的某些行为感到受伤、愤怒甚至恨意。精神分析中有个深刻洞见:当恨得以表达,爱才能真正浮现。
承认父母的爱里可能掺杂着疲惫甚至怨恨,不是为了控诉,而是为了解脱。只有让爱归爱,让恨归恨,才能从畸形的捆绑中挣脱,让爱回归纯粹。
真正的成熟,不是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而是建立自己的标准:区分哪些是真实的感受,哪些是被灌输的恐惧。我们有权利快乐,无需等待父母的许可,更不必用痛苦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学会轻盈地爱自己,认真生活,并坦然拥抱快乐,这不仅在治愈自己,更是在为下一代打破枷锁——告诉他们,幸福从来不是需要资格才能领取的奖赏,而是与生俱来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