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有心理需求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更是如此,青少年也有着属于他们这个阶段的心理需求。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及如何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是家长和老师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不断进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今天,新概念心理研究院整理归纳了几点青少年比较常见的心理需求,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小小的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及其满足
受尊重、被理解是人的基本需求,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学生,更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有的班主任和教师往往不注意这点,他们不注意这个时代中学生对受尊重、被理解的强烈心理需求,在学生有一点缺点甚至犯错误时,批评不注意分寸,教育不注意方法,用语随便,态度粗暴,甚至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语言,如“白痴”“呆子”“朽脑壳”等等。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上进,反而会深害学生,甚至会使心理脆弱、思想狭隘的学生走上意料之外的可悲道路。
所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青的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生被尊重理解的心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热情关心、平等对待有缺点甚至犯错误的学生耐心说服教育,启发诱导,鼓励他们:只要肯下工夫,就一定能行。
二、被关心的心理需求及其满足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生活中没有受过什么挫折,感受到的处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来自两三代的关心。因此,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差,意志薄弱。进入初中或高中后,课程开设比小学、初中多一些,深度、广度也增强了许多,也有了一定的升学压力。还有的孩子初次离家住校,远离父母及其他亲人,需要独立生活。他们遇到困难时,内心深处就特别希望班主任、老师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战胜困难,适应学校生活。从深层次看,还希望帮助他们打理好学习与生活、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成为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素质的中学生。
作为班主任和老师应该注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主动地去关心他们,既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思想、心理及生活状况,了解其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大哥哥、大姐姐乃至父母,用爱心去温暖一颗颗年青或者幼幼稚的心。但同样也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适度的帮助即可,而不是替代他们去解决困难,要让他们自己学会面对和解决困难,学会成长。
三、表现的心理需求及其满足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阶段,虽然在年龄、知识、经历等方面有所局限,但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他们充分想表现自己有能力、有本领和表现的心理需求。如果是好的表现心理需求,那么有特长的学生容易得到满足,比如学习成绩好、文体方面有一技之长乃至精熟,或者是有其它的长处,总之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表现心理需求;但成绩较差的、在其它方面又没有一点特长的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班主任和老师就要注意给他们各自创造表现的机会,善于发现其身上的优点、闪光点,扬长避短。如有的学生学习不太好但有一定组织能力,就让他担任班里的干部,使他在实际工作中激励自己;有的学生文体不行但却能吃苦,就让他在具体的活动中得到同学的赞扬,也就能激励他向文体方面努力,提高基本素质。这样使学生顺着这一心理需求不断地扬长,不断的进步,逐渐地从偏变全,全方位发展。
四、独立的心理需求及其满足
青少年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有了一定的判断力和自信心,对学习、生活的某些问题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处理,这是一种成长的心理需求,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是家庭条件比较好,学习成绩而到各方面无微不至关怀的学生也是这样。面对许多事,他们不愿意家长,也不愿意班主任、老师过问和干预。
针对这种独立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和老师要尽量满足,而且要创造时机锻炼他们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更应该这样。当然,由于青少年处在成长阶段,年龄小或年轻涉世不深,看问题容易感情用事,往往缺乏理智或者全面、辨证分析的能力。对于这些方面,又要用自己的言行加以正确引导,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又不能使他们形成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独断专横,对人无礼貌等缺点。
当然,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还表现在其它方面的一些内容,该怎样去满足青少年的这些心理需求,也应另作思考。不过,上面提到的这几种心理需求是比较常见的,应该能引起家长和老师的一些共鸣和思考。
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也因此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应及时发现并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孩子的健康正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