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闻报道,2025年5月,湖南益阳一名13岁女孩在户外拓展基地被教官殴打,却误以为是母亲授意而选择沉默。类似的案例并非孤例:河南中牟县某教育基地被曝用皮带抽打、喷辣椒水等体罚手段,甚至导致一名14岁女生昏迷入院。
在这些事件中,孩子的沉默与对暴力的“合理化”接受,其实折射出了家庭教育中深层的心理困境——当“爱”与“伤害”的边界模糊,孩子如何分辨?
家庭教育中的三个致命误区
误区1.权威压制下的“服从教育”
许多家长将“管教”等同于“控制”,通过高压手段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例如,部分家长将叛逆期的孩子送入军事化管理的“教育基地”,默认暴力为“矫正手段”。这种教育模式让孩子误以为“被惩罚是应该的”,甚至将暴力视为“父母的期待”。
误区2.情感忽视与沟通断裂
在文初的案例中,女孩被殴打后不敢向母亲求助,暗示亲子间缺乏信任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长期处于“被否定”或“被忽视”的环境中,会逐渐关闭情感表达的通道,认为“说了也没用”。比如说,一名高三女生因父母拒绝倾听而抑郁休学,正是这种断裂的极端表现。
误区3.消极暗示与自我否定
父母常以“你太笨”“不听话”等语言打击孩子,形成“心理诅咒”。例如,有孩子因母亲反复强调“分子分母别弄反”,考试时反而因焦虑频频出错。这种消极暗示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将外界伤害归咎于自身“不够好”。
为何孩子选择沉默?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当施暴者(如教官)被孩子视为“父母权威的延伸”,可能形成畸形的依赖关系。孩子会合理化伤害,认为“被打是因为我不乖”,甚至主动为施暴者辩护。
而那些长期被否定或体罚的孩子,会形成“反抗无用”的认知模式。有心理专家指出,2-4岁的儿童在“第一反抗期”若频繁遭遇暴力压制,成年后更易陷入被动接受困境。
另外,若父母情绪不稳定,孩子会因害怕冲突升级而隐藏真实感受。在文初的案例中,女孩误以为“妈妈授意教官打人”,正是对亲子关系极端不安全的投射。
家长该如何“破局”?
1.重构亲子沟通: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心理专家指出,当孩子倾诉时,“闭嘴”是父母的第一课。心理学中的“非暴力沟通”模型(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可帮助家长减少指责,建立情感联结。例如,面对孩子犯错时,用“我看到你很难过”替代“你怎么又错了”。
2.催眠疗法:疗愈创伤,重建自我
荣新奇教授指出,对于已产生心理创伤的孩子,催眠疗法能绕过意识防御,直接作用于潜意识,帮助其释放压抑的情绪、重塑自我认知。例如,通过意象对话技术,引导孩子将“施暴者”形象转化为“可对话的对象”,逐步消解恐惧。
3.家长进修:科学育儿的必修课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上海闵行区已试点“家长学分制”,要求父母系统学习儿童发展规律。我们新概念心理携手荣新奇教授等国内诸多知名专家团队推出的“家长高等进修课程”也强调,家长需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家庭治疗”等技能,避免以爱之名造成二次伤害。
当孩子宁愿相信“妈妈让人打我”也不敢求助,这不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警钟。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制服叛逆”的战争,而是用信任编织的安全网,接住孩子坠落时的恐惧与迷茫。
若您的家庭正面临亲子冲突或心理创伤,“荣新奇心理工作室”提供专业的家庭治疗与催眠疗法服务,帮助孩子找回声音,让爱回归最纯粹的守护。
关注我们,预约咨询,让爱回归应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