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跟荣新奇教授反映,自己家的孩子从小乖巧懂事,原本性格阳光开朗、学习成绩比较优秀。自从上了初中,感觉突然一下无法沟通,抵触学习、懒散,不尊重人,说话做事出尔反尔,耍赖不讲道理。放假了,要么呆在房间里玩手机、电脑,哪儿也不去;要么就是一天到晚不着家,什么事也不帮忙,还会跟家人吵闹、置气。
而且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提倡文明的,不会打孩子,也会和孩子讲道理。但是,孩子就突然像变了一个人,父母特别疑惑,生活上照顾的很好,学习上也没有太高要求,不知道孩子一下子就反差这么多。另外,大多数父母和孩子的矛盾都是——“学习不认真”,在做家庭作业的过程中还会玩手机、聊天。道理讲过了,骂也没有用,打又不想再打,毕竟从小都是以讲道理,基本没有动过手,实在是没有办法,不知道该拿孩子怎么办。
其实,这种情况基本上在每个家庭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孩子的青春期逆反心理(指的是青少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对要求采取的相反的态度和言行一致的一种心理状态)。那么,为什么孩子会有逆反心理呢?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
1.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
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
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网络游戏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
3.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
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逆反心理的背后是孩子特定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个体不同的内心需求,荣教授建议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要多去观察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需求;对逆反期孩子要多些表扬少些责怪,要经常想想他的长处,关注他的点滴进步,孩子平时受到的表扬和鼓励多了,犯错误时也会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批评。如果家长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家教方式,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力,孩子也可能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推荐阅读:叛逆,难道只是孩子的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