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逃学、厌学,让很多父母伤透脑筋甚至大为光火,但家长们千万不要武断地认为,他们正在消极地放弃自己、一无是处。相反,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也许是孩子正在积极地传达一个信息——我的人生我想做主。
新概念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指出,孩子选择的方式固然有错,但家长们却不能一味指望孩子“长大一点就懂事了”,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求助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避免听之任之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在我国传统家庭亲子关系中,父母往往是绝对权威,“你还小,爸妈说什么你照做就对了,都是为你好”。而实际情况往往是,父母“一片丹心”,孩子却不领情。
因此,当孩子出现厌学等各种行为偏差时,家长往往都觉得特别委屈:我们都竭尽所能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孩子怎么能这样“报答”我们呢?我的孩子一向乖巧、听话,怎么突然就变成这样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亲子有效沟通长期缺失、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变成控制、孩子的正当诉求得不到重视时,极端行为就出现了。
最初也许只是偶尔逃学,但当试探管用了,父母拿孩子没办法了,“去不去上学”就成为和父母争夺主动权的筹码,继而厌学、弃学,变本加厉。
要想扭转这类行为,荣教授认为,父母首先要转变观念。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出现了“要做自己,要自己拿主意”的想法,这不是消极放弃,恰恰是想要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只是因为长期得不到重视,所以选择了激进的表达方式。
其次,要防微杜渐。一旦出现苗头,赶紧采取措施。求助专业人士和机构的过程,是帮助孩子回归正轨、健康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千万不要羞于开口,更不要觉得和自己无关。没有谁天生就是成功的家长,学习做父母不丢人。
荣教授介绍,在其长期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和情绪行为障碍的工作过程中,遇到过非常多抱着“上学如坐牢”这种心态的孩子。一旦在初期得不到有效的帮助,第一步是厌学,第二步、第三步可能就是厌世、轻生,如果不加重视和引导,后果不堪设想。
不仅仅是厌学,包括早恋、离家出走、自伤自残……这些激进、极端的行为,看似消极、无药可救,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都是孩子为引起家长注意、渴望平等沟通的表达方式。
做父母的或许不会轻易放弃孩子,也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行为上却无动于衷,这才是真正的消极对待。荣教授呼吁主动求助,专业人士会帮助家长读懂这些激进、极端行为背后孩子真正想要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