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长沙的一条新闻上了头条,说是一位父亲因为小孩不写作业玩手机而将手机摔坏,男孩一口气爬上35米楼顶欲跳楼自杀。这样的新闻说震惊吧,确实震惊,但是对于小孩这样的叛逆、网瘾现象引发的后果大多数人其实已经算是屡见不鲜了。
现代社会,手机其实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或许对于小孩来说,手机只是一个玩具,但对成年人来说,手机却不是玩具,因此这里面有个对立面的存在,父母会认为小孩玩手机会占用小孩很多学习时间,导致玩手机上瘾、学习下降,但其实孩子对于手机的依赖和喜爱的原因有多种原因,比如社交依赖、娱乐需求、好奇心驱使等。
作为家长,建议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找到应对方法,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孩子从手机里获得了什么?是好奇心还是归属感或者成就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观察和改善。
①、有些孩子,在学校学习,老师张口闭口是学习,在家里,家长催着努力、盯着成绩,孩子身上背负了太多希望,也承受着巨大的负担。他们也会累,这个时候,玩手机为他们提供了暂时的庇护所,可以让他们获得短暂的轻松。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尽情倾诉而无所顾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②、是不是为了获得成就感?有些孩子沉溺于手机游戏,是因为他们在急需要外界肯定的青春期,却无法从现实中获得回应,做得好做的坏,家长没有及时给出反馈。手机游戏不同,每赢一步,都会有相应的奖励,玩得熟练,就可以过关斩将、畅通无阻,这种满足感和获得感是孩 子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这种情况即便是家长三令五申、恨不得为了游戏断绝亲子关系,孩子依然无法斩断对手机游戏的爱。
③、生活是否过于平淡引起的?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安排和干涉下按部就班地生活,到了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想要自己做决定,但家长干涉的欲望未消,孩子被牵绊着艰难前行,压抑感如影随形。在手机里,他们可以扎堆追捧自己的偶像,为之如痴如狂、肆意挥洒,他们可以谈论平时家长不允许他们涉足的话题,无拘无束;他们还可以在游戏的世界里展现自己的能力,豪气冲天。这许多乐趣,怎不令人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作为家长就要反省,是不是一些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我们家长没有给予他?同时家长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也通常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硬的家长。将手机没收,或将游戏卸载。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骂一通。一种是软弱的家长。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只好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第一种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家长表面赢了,但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而且孩子并没有发展出自律精神的机会,很可能会偷偷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任。凡是爹妈说过“不许玩游戏”的,孩子一定摸了游戏就不肯放手,只要有个机会就赶快玩或者孩子也容易学会欺骗父母。第二种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会让孩子为所欲为,并学会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怎样对父母表示抗议。这些孩子常常冲动、任性,无法控制,无法管教,并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
在这里我们给出的建议就是找到一种能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例如“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 家”的冲突解决办法。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好处是什么呢?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但是在和孩子“ 约法三章”时,要注意四点;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2.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约法三章”的 “约”字。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