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这两个字,在这个短短的十月份中出现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2020年10月10日,广东省湛江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发生了一起学生跳楼事件,一名14岁的中学生选择通过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2020年10月12日凌晨,江苏泰州高二学生朱剑,留下一封遗书后,跳河自杀,而这份遗书中,除了书写朱剑对父母的愧疚和爱,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也写下了疑似自杀的原因:他的班主任;
2020年10月12日,江苏大学一学生高空坠楼,死前留信息“不知道为啥搬宿舍能好好学习”,警方调查排除他杀;
2020年10月13日,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中身亡,排除他杀可能性,该研究生生前在深夜还留下“一封遗书”;
……
(上面的几个案例是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很多并没有被报道出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显示,在全球范围,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对于频频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我们有着太多的疑惑和不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正处于花样年华的青少年,会决绝地选择以自杀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有无限可能的人生?而且青少年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就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其实,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很复杂,个体差异较大。
但总的来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方面:个体因素、家庭与社会因素、学习和学校因素,以及长期存在的应激事件。
①个体因素——心理疾病
从个体的因素看,身体疾病、生理缺陷等生物性因素,长期抑郁、精神障碍、个性缺陷、网络成瘾等个体精神因素,自我期望高而产生失落感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另外,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青少年,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
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青少年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②家庭与社会因素
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相关的研究显示,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另外,现在多数家庭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尤为突出的一点是,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界限感,家长将孩子视作“第二个自己”,将自己一生的命运都押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更优秀,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这个愿望本身无可厚非,但这背后有没有希望孩子帮自己完成夙愿,希望把孩子作为炫耀的资本这一动机呢?
于是孩子的事儿就变成了家长们自己的事儿;
孩子的成绩就变成了自己的成绩;
孩子人在学校,家长的心在学校;
孩子不优秀,家长自己就无颜示人;
孩子就是家长自己的附属品,也恨不得自己附体在孩子身上。
那么,当孩子的发展不达预期时,第一个不能接受的就是最辛苦的家长们,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要承受来自家长的指责和更大的压力。
此外,媒体经常报道自杀他杀现象、社会舆论的导向等,对有自杀意愿的青少年受众有感染作用。
③学习和学校因素
某市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青少年自杀原因的29.8%。
在青少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也是主要任务。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并不是每个孩子生来就是尖子生,这样势必就会有成绩上的优劣比较。而这成绩上的比较,往往就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一现象更多存在于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学生中。
另外,学校的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巨大、学习模式单一、死板的应试教育体制、校园暴力事件也屡见不鲜,还存在不少“毫无师德”的教育工作者……这些学校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着孩子的自杀意念和行为。
④长期存在的应激事件
应激指的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或面对某个目标任务时,所经受的心理压力。
某研究显示,80%以上的自杀青少年,在自杀前一年内至少遭遇过一个应激事件;排在前五位的应激事件分别是学业受挫(44%)、情感(自尊)受挫(38%)、严重家庭冲突(19%)、身体疾病(12%)和人际冲突或关系恶化(10%)。
可以看到,绝大部分自杀者的行为都与应激事件有关;外部应激事件甚至会成为一个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以上就是针对青少年自杀行为所做的一些分析。
对于已经逝去的青少年,我们表示惋惜。但惋惜的同时,不论是家长,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其他人,都应该反思、反省自己:
想想自己是怎么对待孩子的?有没有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
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真的出于对孩子的爱吗?还是出于私心?
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情绪?有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
当孩子出现情绪不对的时候,或者孩子表现一反常态的时候,自己有没有发现?发现了有没有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
……
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家长和孩子身边的人应该想到的、做到的事情,毕竟孩子还只是个孩子,未曾经历我们大人所经历的一切。
尤其是家长们,更要深刻自省,能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自己是真的爱孩子吗?究竟是让孩子活成第二个父母?还是让孩子活成孩子自己?
推荐阅读:怎样才是真的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