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抑郁症,经常割腕自残,家长该怎么办?

近期,有一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我做心理咨询和催眠,跟我说他自己的孩子得了抑郁症,经常割手腕自残,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新概念(长沙)行为心理研究院的荣新奇教授。如果您觉得这个问题对您有帮助,请“点赞、关注+收藏”。

这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得了抑郁症经常割手腕自残,和孩子讲过很多次,孩子没有太多的改变,不知道该怎么办?对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一些小患者,问他们为什么要经常的割手腕或者手臂,他们会说“自己非常的压抑和绝望,感到无法承受,但又不敢去自杀或者死亡,所以选择了用一些小刀具来轻轻的划开自己的手臂或者其他的地方。每一次感觉到这样做以后反而轻松了,所以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一样。他们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总是忍不住要去这样做。”

孩子说的是实话,但抑郁症表现的复杂性并没有被我们的家长深刻地理解,家长也没有找到一个较好的应对方法。因此,今天我想谈谈自己的两个观点,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

第一,全面地理解抑郁症,做到知微见著

1、要全面地理解抑郁症的各种表现

也就是要知道抑郁症的表现是非常、非常复杂的,它从心境低落到思维改变、行为改变,以及饮食、睡眠改变,还有身体各种各样的“莫名其妙”的不舒适的表现。但有一点是一个必备的症状,那就是心情不好、感到非常的压抑

特别是有些孩子平时笑眯眯的,在其他人看来没有异常;但是孩子自己知道自己心情低落、压抑感明显,情绪可以从感到无助到最后的绝望。抑郁症的孩子在一个人独处时,无助感、自我否定感明显,这就是“微笑型抑郁症”的特征。

抑郁症的各种各样的表现使得孩子们感到非常、非常的痛苦,而又不一定会告诉家长。家长只有深入地、全面地、仔细地理解了抑郁症的各种各样的表现,才能从孩子的一些微小的行为、微小的表情中发现孩子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状况

如果家长只是看到孩子有自残,甚至自杀的表现,而不知道孩子内在的痛苦、内心的矛盾和冲突的话,家长就很难做出对孩子有益的帮助。而要做到全面的理解抑郁症,必然要求家长对抑郁症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切实地理解。

也就是说,家长一定要关注和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的相关理论、相关应对方,这是一个要潜下心来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

2、用心见微,知微见著

所谓的“用心”,一是要求家长除了在外的工作,在家的家务之外,还要努力补课心理学,要了解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过程的相关知识。二是特别要“仔细”地体会孩子的一些细微的心理变化,要高度自觉的关注、观察孩子的一些细微的行为变化。

家长的爱不只是关心孩子的吃饭、穿衣、睡觉、上学;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成长,千万不能让孩子“自生自灭”。家长要理解当代的孩子不再适合“粗放式的”教养,不能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通通地交给学校,交给老师,甚至交给长辈。

所以说,只有家长全心全意、“用心的”去观察、去理解孩子的每一天的心情变化和行为的变化,才能从中发现孩子为什么如此,才能够有效的化解已经得了抑郁症的孩子的症状和思维,也能够达到预防孩子不发生抑郁症

第二,积极的陪伴,化解心境低落

1、陪伴对抑郁症孩子是最好的爱心付出

大家都知道,家长也很辛苦,在外有工作、有奋斗,要赚钱,要进步。但与此同时,有了孩子的家长如果不把自己的时间分配好,没有了陪伴孩子的时光,那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或者说隐藏着危险的行为。

特别是对抑郁症的孩子,陪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技术。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有过介绍,希望家长理解、学习和实践,

2、抑郁症的“全程治疗”是最佳选择

家长们一定要理解抑郁症的治疗是一种“全程治疗”,所谓“全程”就是“全过程”,一个意思是说抑郁症治疗有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的治疗,这“三期”的治疗药量与治疗方式不同,不能跨越式治疗用药;二是说在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三个阶段,不是单纯的药物治疗,也不是单纯的心理治疗或者物理治疗或社会支持治疗,而是要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治疗甚至物理治疗融合在一起,整合在一起。

尤其重要的是,家长要知道“做心理治疗,它是有疗程的,它怎么开始、怎么结束,其中要做哪些家庭作业等等”的知识。“三期”治疗方案从诊断为抑郁症开始,一直到抑郁症的痊愈,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是随意为之的一种治疗模式。    

所以,家长只有了解“全程治疗”的概念,配合医生、心理咨询师完成全程治疗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才能够帮助孩子从抑郁症中走出来,更主要的是能够预防下次抑郁症再复发

综上所述,孩子自残或者自杀只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特别是那些微笑型的抑郁症,家长一定要见微、知微、见著,要全面的了解、理解抑郁症;要积极的陪伴;要配合医生、心理咨询师完成整个治疗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从抑郁症中走出来,才能够预防发生抑郁症,预防抑郁症复发。

好,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结束。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谢谢!

如果您想了解其他更多的心理学知识,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请搜索“荣新奇教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