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物比起其他科室的药物来说,常让人担心的是副作用。尤其副作用在每个人身上的作用不同,就像打疫苗一样,除非真的打了疫苗,否则谁也说不准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副作用为何。
有些家长很不喜欢孩子吃精神科的药,尽管有用。如果是你,当你面对孩子要服用精神科药物时,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你会有什么担心吗?你怎么看待服药的意义?
妈妈对服药的反对却造成了母子间的隔阂
他说,妈妈不喜欢他看精神科,尤其排斥他吃医生开的药。妈妈说:“那些药会让你的身体坏掉,能不吃就不吃。”他说:“可是吃了药,我真的感觉好一点。”
妈妈回问:“那你就会一直依赖药物、你就不会靠自己好起来。”他很生气,他感觉妈妈正在指责他不够努力、不够正向,没有办法靠自己打败抑郁症。
妈妈接着补充:“我都不敢跟你爷爷奶奶说你在看医生⋯⋯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不用再吃药?”他别过头去,不愿说话了,涌上心头的委屈让他不知道怎么开口。
他好希望能被妈妈理解,并不是自己刻意造成这种状况,这种隐形的责备让他好难受。
如果吃抗郁的药物会让孩子感觉好一点,那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曾有家长告诉我,他看到孩子吃药之后面临的作息混乱,让他很心疼,尤其伴随着一些身心的不舒服,让他觉得好像相比较之下,并不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所以不希望孩子再吃药。
但,如果对孩子来说,吃药也许是盏明灯呢?灭掉这一盏灯,你有没有为他想好另一扇窗在哪?旁人也许担心,但其实状况不好的那个人,比谁都还有更强烈的期待,期待自己能感觉好一点。
反对吃精神科药物的原因,我听过很多种,有些是担心副作用、有些是担心上瘾、有些是害怕被标签、也有些是觉得应该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赖药物。
当然每个人的状况的确不同,但不管是哪一种,我都很鼓励家长或孩子本人直接与医生讨论对用药的担心,并且提醒他们调整服用的药物的必要性与常见性。
在心理咨询中,我会很认真仔细地与来访者讨论服药后的状况,并且每周固定花一些时间确认状况。因为每个人对药物的感受不同,身体的反应也不一定一样。
例如如果患者告诉我,因为服药让他早上无法起床,那我们就会根据起床的状况,回推到前一天晚上的用药时间、用药后多久以后上床、上床后的情形、实际睡着的时间点等等,再回来讨论是否需调整服药的时间,或是如果状况没有改善,则叮嘱他务必与医生讨论是否需要调整药量、或是换药。
抗抑郁的药物有一个特性,就是它并不像其他种类的药物能马上作用,他的效果是累积的,是慢慢才见效的,它和心理咨询一样。我通常都要提早提醒患者要有耐心及毅力,有时候可能两周就有明显的感受,有的时候可能要到一个月。
重点是,周围的人这时候如果能给予支持,对于正在服药的人,才会有动力监督自己。
其次,在用药期间学习调适自己的情绪与看法。开始服用精神科的药了之后,就要一直吃下去吗?这是很多人提到的担心。
通常会到需要看精神科且需要服药,应该是医生评估目前的生活状态已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用药其实是帮助患者渡过急性期,在周遭状况维持的状况下,先让药物帮助自己的心情维持基本的水平。
但这段时间内并非就如此维持下去就好,重要的是在用药期间学习调适自己的情绪与看法,帮助自己找到因应现况的做法,这不一定是容易的,要看不同人面对的情况,但是这时候可以尝试各种方式,例如心理咨询的介入、催眠自我疗愈的学习,在这段心情较为平稳的时间,也许就是探索自我的好时机。
我想不管是对家长还是孩子,其实初衷都是一样的:希望能少一点难受、希望能赶快好起来。但如果双方不同调时,其实重要的是,要想办法去理解对方到底是怎么看待的、到底是怎么想的,并且给予尊重。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有担心的话,请务必跟医生讨论用药的状况,千万不要自己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