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进食障碍?该如何治疗?

进食障碍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主要是指个人的理想身材与体重偏离常态并且过度在意,导致通过不正常的饮食行为(狂吃、饭后催吐等)来达成期待目标,由此导致许多生理问题与适应障碍。

另外,长期的进食障碍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累及多个系统,其中最常见的是影响消化系统(胃肠道)的功能。其次,还会影响血液系统、生殖内分泌、骨骼、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

而进食障碍的发展常是与瘦身节食相关的,然而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有饮食无法控制(不管吃太少还太多)的状况发生,例如:自卑、抑郁症、躁郁症、创伤性事件(例如车祸、手术、灾害、惊吓…)、性侵害、受暴、感情困扰等等。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患者在节食的过程中,随着挨饿(饿太久,食物剥夺)、过多的运动、体重减轻、营养失调及心理状态的改变,会形成一种生理与心理状态的恶性循环,渐渐变成一种固着成瘾的行为模式。

因为当人节食过度而瘦到某种程度时,对食物的感受、饥饿与饱足感都失调混淆了,这就会影响大脑神经传导物质的分泌,也有可能因此陷入抑郁或情绪不稳的状态。

简单来说,进食障碍指的是在身体意象上产生认知失调的状况,这种扭曲认知又反应到异常的饮食行为上。

另外,进食障碍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患病人群大部分集中在青少年;而重视身材的职业如明星、模特儿、运动员或舞者等也是进食障碍的高危险人群。

进食障碍的两种主要类型

荣教授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两大类进食障碍主要为:厌食症与暴食症。

一、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厌食症又分为“限制型”与“暴食清除型”两种亚型。

1.体重维持在发展阶段正常值的85%以下。

2.对于变胖或体重增加有强烈的恐惧感。

3.对自己的体形、体重有不正确的知觉,即明明很瘦仍觉得自己太胖。

二、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暴食症又分为“清除型”与“非清除型”两种亚型。

有一些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节食,身体承受不了而开始反过来大量进食,又担心发胖而采取激烈补偿行为,即为暴食症。临床上的诊断标准为:

1.每周至少有两次无法控制的暴食,在短时间(两小时内)吃下常人无法吃下的量,且暴食当下对吃食行为有失控感。

2.一再出现不当的补偿行为以避免体重增加:如禁食、催吐、过度运动、使用泻药、利尿剂、灌肠等。

3.上述暴食与清除行为,每周出现两次以上,至少达三个月。

4.自我价值感与体重身材密切相关。

关于进食障碍的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中,进食障碍的起因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或者是医学生理理论中有许多不同的论述,例如精神分析理论中认为与亲子关系有关、不想长大、家族治疗的家庭关系、遭受社会压迫、医学生理的饥饿剥夺机制等等。

其实,没有单一的答案,毕竟进食障碍是一个“现象”,它可能是冰山的一角、问题的表征,而核心问题是什么,还是因人而异的。

荣教授表示,由于进食障碍的成因错综复杂,治疗也不容易,我们可以提供的治疗有:

1.认知行为治疗:可透过自助和指导性自助方式,来帮助个体理解自己内在的想法、感觉和行为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透过改变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以改善心境,消除症状和提高社会功能。

2.调节自我批判技巧训练:运用行动方法,经验性学习如何调整自我批判的内在声音,减轻身心因认知冲突导致的不适感,提升自我接纳的可能。

3.深度心理治疗:藉由探讨生活事件与话题,给予情绪上的支持,过程中增加区分他人与自我想法差异的能力,并促进个体化历程的发展,在形成较接近外在客观事实的身体形象之后,来减少异常的饮食行为。

4.催眠疗法。

5.家庭团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