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少女跳楼身亡:砸碎的手机,能否拼回破碎的心?

昨天,我在浏览网页时,刷到一个新闻报道:

一个14岁的女孩,因为写作业和玩手机的事跟妈妈吵起来,妈妈砸了手机,孩子转头就从18楼跳了下去,最终身亡。

这样的悲剧,任谁听了都揪心。但是,这真的是手机的问题吗?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很清楚,手机不过是导火索,真正引爆的是孩子心里那座压抑已久的火山。十四五岁的年纪,身体在长大,心里却满是迷茫——想要独立又被管着,情绪说来就来,有时候自己都控制不住。这时候父母要是还用“我都是为你好”的方式来硬碰硬,孩子那根弦很容易就崩了。而手机被砸了,孩子心里那点“被理解”的最后念想,可能也跟着碎了。

很多家长不明白,青春期孩子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特别是控制冲动的部分。他们不是故意要跟你对着干,是真的有时候管不住自己。这时候你越吼,他越往角落里缩。新闻里妈妈砸手机的那个动作,可能在孩子眼里就成了“你们根本不理解我”的最后证明。

出事之后,孩子父母“一纸诉状”,将物业、消防和住建部门告上法庭,但法院最终驳回所有诉求。其实明眼人都懂,把责任推给外面的人解决不了家里的痛。真正需要面对的是,为什么最亲的人会走到这一步?

每次遇到这样的案例,我都想跟家长们说,孩子的情绪爆发前都有信号——可能是突然不说话,可能是关门声音重了,可能是眼神躲着你。这些细微的变化比作业写没写、手机玩没玩更重要。可惜太多人盯着成绩单,忘了孩子心里在呼救。

也特别想对孩子们说:有时候觉得全世界都不理解你,可能真的是因为大人们忘了年轻时的感受,但你的生命比任何争吵都珍贵一万倍。当你觉得走投无路时,一定要知道还有很多人愿意倾听你,包括那些坐在咨询室里的专业人士。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多次强调——心理咨询真的不是等出了问题,才去找的救命稻草。它就像个安全通道,让积压的情绪有个出口,让不会表达的爱找到正确的语言。要是这家人早点儿明白,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如果你们家里也经常为孩子玩手机、躺平、厌学等问题闹别扭,别等到来不及了才后悔。找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聊聊,不是为了“治病”,而是学会怎么更好地理解和相爱。

毕竟,摔东西解决不了问题,但一句“我懂你”真的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