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咨询时有这样一个来访者:35岁,大学讲师,名牌大学本硕博连读,在外人眼里是“别人家的孩子”,却跟母亲互拉黑名单,一年到头只在春节勉强联系。
她的困扰很真实:“我觉得当个讲师挺好,下班能追剧、约朋友吃火锅,不想再评教授了”,可母亲天天催:“你从小就是第一名,怎么现在这么没追求?”
其实这不是单纯的母女矛盾,而是很多“好学生”都逃不开的困境——我把它叫做「好学生的诅咒」。作为心理咨询师,这些年见过太多优秀的人,困在“必须优秀”的牢笼里,活得焦虑又疲惫。

好学生的人生,像一场停不下来的赛跑。从小学拿第一张奖状开始,你就成了家人的“骄傲标杆”:小学考第一,初中要进前三,高中冲前十,高考得考985,读研、读博、找好工作……一路被推着往上走,你和家人都习惯了“你很优秀”这个设定。
可现实是,哪怕你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大概率还是个普通人——有份稳定工作,赚着不多不少的工资,要面对柴米油盐,也会有搞不定的难题。
但“好学生”的身份不允许你认怂。就像上面那个来访者,她不是不想躺平,是不敢;她的母亲不是不爱她,是被“我家孩子必须更优秀”的执念绑住了。
心理咨询中常说“期待是把双刃剑”,过高的期待会变成无形的枷锁:你考了90分,家人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你成了讲师,他们会催“什么时候评教授”;哪怕你已经满足了所有要求,夜深人静时还是会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够好”。
其实不是你不够优秀,是你和家人都忘了:太平盛世里,能做个身心健康、自食其力的普通人,已经很了不起了。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曾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好学生还有个致命伤:把校园里的“成功逻辑”,生搬硬套到社会上。
校园里的规则很简单:努力就有回报,分数是唯一标准。你刷题多、背书认真,就能考高分;你成绩好,老师同学都会对你友善。这种“公平感”让你深信:“只要我努力,就该得到想要的”。
可走进社会才发现,游戏规则变了:
·你在公司兢兢业业干活,升职的却是会“来事”的同事;
·你按部就班做项目,结果因为“人情世故”出了岔子;
·你以为“做好自己”就够了,却发现周围没有那么多“善意”。
有个来访者是985硕士,进了机关单位后天天emo:“我明明把工作做得无可挑剔,领导却总说我‘不懂变通’”。他的痛苦,本质上是“学生思维”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他以为的“公平”,在复杂的成人世界里,只是其中一个小变量。
不是说努力没用,而是社会的考核体系从来不是单一的。优秀的学生要学会的,不是更努力,而是接受“努力不一定有即时回报”,接受“有些事情不是靠自己能控制的”。

“好学生诅咒”是会代际传递的。
荣新奇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很多60、70、80,甚至90后的人是靠“考试改变命运”的,小时候听着“不读书就没出路”长大,拼尽全力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于是理所当然地把这套逻辑传给孩子:
·逼着孩子刷题、上补习班,哪怕自己都已经很累了;
·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对比,忽略孩子的感受;
·告诉孩子“你要优秀”,却没告诉过他“做普通人也很好”。
可时代不一样了。这些人当年靠考试就能改变命运,是赶上了开放红利、城市化浪潮;现在的孩子,哪怕一路考到985、硕博毕业,成为普通人的概率也比他们当年高得多。
心理咨询中常说“看见即疗愈”。当你意识到自己被困在“必须优秀”的执念里时,就别再让孩子重蹈覆辙。教育不是让孩子“变得卓越”,而是让他“学会成长”;不是让他“逃避普通”,而是让他“接纳普通”。

“好学生的诅咒”,从来不是“优秀”本身,而是对“优秀”的执念,是对“普通”的恐惧。
你可以是小时候的第一名,也可以是长大后的“普通人”;你可以努力追求目标,也可以在累的时候选择“躺平”;你可以满足家人的期待,更可以先满足自己的感受。
在现在这样一个小康、太平、越来越进步的社会,做普通人其实挺好,而这也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太多的努力、竞争和搏杀,他就可以做一个普通人。一个正常的社会,做普通人不应该有那么多的挫折感,做普通人也不应该付出那么多的代价。其实,我们的社会本应如此,但是因为有一些人还留有过去的痛苦的印记,他们的认知还没有适应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