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抑郁四年左右了,他的未来该怎么办?

近期,一个关于“儿子抑郁四年左右,未来何去何从”的话题在某乎上引发了广泛得讨论,无数家长和孩子的心被深深触动。

话题的原文是这样的:

儿子从初一抑郁到现在四年左右,今年三月份开始休学,每天在家玩手机,医生建议住院也不愿意去,医生建议运动也不愿意,叫着出去才愿意出门走走,晚上熬夜白天睡觉,这两天又以脚碰烂了不愿意出门,这两天说几句就觉得烦了,他这样的孩子未来该怎么办?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内心五味杂陈。希望通过本文,为那些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与帮助。

一、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复杂性

在我们接触过的诸多青少年抑郁症个案中,很多家长往往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明明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甚至还认为孩子得抑郁症其实是“装病”、“矫情”、“不想上学的借口”……这些家长好像从来都不会反思自己,只会归咎于孩子自身,也误解了抑郁症这一心理疾病。

其实,我们曾多次说过,青少年抑郁症并非简单的情绪低落,而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

据研究,约60%-80%的抑郁症形成与心理体验密切相关,包括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家庭变故等应激事件。此外,性格内向、自卑感强、不良的认知模式等也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的案例中,这个孩子从初一开始抑郁,至今已四年,这不仅是对孩子本人的巨大挑战,也是对家庭支持系统的一次严峻考验。面对孩子的拒绝住院、抗拒运动、日夜颠倒的生活作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并接纳孩子的现状,而非简单地归咎于孩子的“懒惰”或“逃避”。

二、立足当下,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读到这里,不知道文前的你是否发现一点——从话题案例中家长的字里行间,看似好像是家长在担心孩子,但最终的落脚点却是在忧虑“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

咋一看好像也没啥问题,但仔细想想却又让人寒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位家长表面上是在关心孩子,实则害怕孩子未来“没有出息”,达不到自己最初设想的“望子成龙”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梦”破了。这跟我们遇到的很多家长类似——很多家长到我们这里来,最主要的诉求是“能够让孩子去学校上学,赶上学习进度”。但是,孩子都已经“病”成这样了,家长担心的竟然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孩子的学习,担心孩子赶不上学校的学习进度,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落后……每每遇到这样的家长,都让我们一阵唏嘘。

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曾表示,抑郁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来自家长的理解、关爱和支持。家长不要总是想着孩子病了,他们的未来该怎么办,而是应该想想当下,孩子病了该怎么样让孩子好起来,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的生活。没有当下,何谈未来?因此,立足当下,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积极配合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对此,下面这四点建议,希望家长朋友能够配合和引导孩子去践行:

1. 身心健康的双轨并行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对于抑郁的孩子而言,恢复规律作息尤为重要。尽管孩子目前可能难以做到早睡早起,但家长可以逐步引导,通过设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帮助孩子慢慢调整生物钟。同时,鼓励孩子参与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或冥想,这些活动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提升情绪状态。

2. 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康复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家长应主动了解和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了解抑郁症并非简单的“想不开”、“装病”或“矫情”,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对待的心理疾病。在与孩子沟通时,保持耐心和同理心,避免指责和过度干涉,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安全。

3. 专业医疗干预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青少年抑郁症治疗的两大支柱。尽管有些孩子抗拒住院和药物治疗,但家长应坚持与医生沟通,探讨更适合孩子的治疗方案。认知行为疗法(CBT)、催眠疗法等心理疗法已被证明,在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消极思维模式上有显著效果。家长可以寻求擅长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师,为孩子提供专业的个案心理咨询。

4. 社会交往与兴趣培养

鼓励孩子参与线上或线下的抑郁症支持小组,与其他经历过类似困扰的人交流心得,共享资源。这不仅能减少孩子的孤独感,还能增强其抗压能力。同时,发掘或重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哪怕是在家中进行的小活动或爱好,也能显著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和生活质量。

三、家长的角色与成长

正如前面荣教授所强调的那样——家长的理解、关爱和支持,对于抑郁症孩子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家长在抑郁症孩子的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孩子的治愈和恢复,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契机。

1. 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

家长是孩子走出抑郁的重要依靠。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和支持,更要学会如何科学地陪伴和引导。避免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而是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为孩子树立榜样。

2. 自我反思与成长

很多时候,孩子的抑郁情绪也反映出家庭环境或教育方式的问题。家长应勇于自我反思,审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与行为,是否有不当之处。通过学习和改变,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教育智慧,与孩子共同成长。

回到话题案例中的这位家长,看上去好像确实是在遵循医生的嘱托照顾着孩子,但一面又跟孩子“说两句就烦了”,孩子烦,家长也跟着烦。

不难想象,这位家长很可能会跟孩子这样对话:

“儿子啊,医生说让你出去运动运动,这样好得快,我们出去跑步吧?”

“儿子啊,吃不吃水果?家里有苹果、葡萄……”

“儿子啊,你别熬夜了,早点睡觉吧,熬夜对身体不好。”

……

能感觉到家长确实是有在关心和照顾孩子,但似乎只留存于表面和形式。但从最后一句话来看,想来大概率会出现下面这句话:

“儿子啊,你最近感觉怎么样?好点了吗?能去上学了吗?马上就要到九月份开学了,你这休学了大半年,该回学校了,不然真的学业荒废了……”(文前的家长,您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

这句话一出,就瞬间将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那点“微薄”的亲子关系,瞬间打回原形。因为抑郁的孩子很敏感,听到这句话,他们能联想到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你还是在担心我的学习成绩会落后,你没有真正理解和关心我到底过得好不好、开不开心。

这其实就是家长扮演的角色不到位,自我学习和成长也不到位,没有真正理解和关爱孩子本身,而是落脚到了其他地方。所以,对于抑郁症的孩子来说,家长发自内心的理解、关爱和支持,真的很重要!

面对孩子的抑郁,我们或许会感到无助和绝望,但请相信,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通过科学的治疗、家庭的关爱和社会的支持,孩子完全有可能走出抑郁的阴影,重拾生活的美好与活力。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家长的磨砺。它教会我们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共同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最后,我想对所有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家庭说:孩子得了抑郁症,不要慌张,更不要过分忧虑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最重要的是做好当下的事情——带孩子积极配合治疗,让孩子恢复健康。

毕竟,孩子没有当下,又何谈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