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孩子的这几种模式,你属于哪一种?

很多人刚刚为人父母的时候,并不知道该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在孩子的抚养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受到自己父母的影响,将自己童年的一些羁绊和阴影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根本不知道如何为人父母。

其实,想要成为好父母,就需要对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有深入的认识。

下面,新概念心理咨询中心就和大家来聊一聊“父母教养孩子的几种模式”。

1.模仿自己的父母

很多人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总是重复当年父母教养自己的模式,尽管是那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比如说,打骂孩子,侮辱孩子,甚至还感觉自己的父母就是这么对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没有错,都是为了孩子好!

如果一个人总是模仿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来养育自己的孩子,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把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再施加在孩子身上。然后,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这么对他们的孩子,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2.反应过度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有一些不太好的经历,他可能会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下意识地想要补偿自己的过去;或者借此来否定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采用与父母完全相反的方式去抚养自己孩子!

不希望孩子遭受自己当年的痛苦,这个初心当然是好的,但是很多父母会因此反应过度。这种抚养方式并不是基于对孩子好的标准,而是基于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一种反应!

3.投射

很多父母会将孩子看成自己的延续,所以会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或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忽视掉孩子自身的需求、兴趣和梦想!

这样的父母并不是在抚养孩子,而是在抚养曾经的自己,借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

4.防御

人们往往会采用心理防御机制,去应对生活中不舒服的处境。

在童年时期,为了帮助自己适应环境构建出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延续一生。但是,这些防御机制可能在成年后失效,甚至对一个人造成阻碍,尤其是当他为人父母的时候。

他可能很难向别人敞开心扉,当他抚养孩子的时候,他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自己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5.被触发

有时,当下的某个情景可能会触发一个人回忆起曾经的一段痛苦经历,这个人心中的某种情绪会突然被激活,从而表现得不再像一个成年人,或者不再像自己。

比如,孩子的同学可能忘记邀请他参加聚会,父母会突然大发雷霆,认为孩子受到了极端不公平的待遇!

其实,可能并没这么严重,只是父母自己曾经被同学排斥后的情感被激活了。

了解自己,让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所有好的、坏的过往,都具备各自的意义,可以帮助一个人在抚养孩子的时候,分辨曾经的自己和孩子的区别。

当你越来越了解自己,那些限制了你的不好经历,就会对你的影响越来越小,你更有可能成为自己一直期待成为的人。尤其是当你想要成为一个好父母的时候,时常回顾自己童年的经历,会让你更加明白你现在的特质是如何形成的,让你能够反省和调整自己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朝着一名合格的父母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