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综合征该如何缓解?

所谓“节后综合征”,是指人们在长假特别是春节、国庆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表现。如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抑郁、焦虑、神经衰弱等。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节后综合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从生理上来看,长假打破了我们原本规律的生物钟,饮食变得不规律,睡眠也不规律,活动量降低。突然重返学校和职场,从不规律、过度放松的状态转换为身心紧张、有规律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如果没有缓冲期,很多人很难及时适应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节奏。

长假把我们原来学习与工作的动力定型破坏了。假期过后,需要重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即必须重新建立或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难免出现不适应。

那么,我们该如何缓解节后综合征带来的种种不适呢?下面,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节后综合征该如何缓解”。

1.调整好心态最重要

荣教授表示,在假期前后,精神状态由紧张到松弛,再由松弛到紧张,导致作息时间和规律被打乱,再加上熬夜、暴食等因素,会直接影响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很容易患上不同程度的“节后综合征”。比如胃肠道不适,还有一些睡眠障碍,从而导致头晕乏力、心情低落等不良症状。

荣教授还表示,良好的心态将会在复学、复工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复学、复工后,建议大家采取‘行动原则’。通过投入到新的学习和工作中,来排解假期后不适应的困顿感。”对此,可以按照轻重缓急对学习和工作任务进行划分。安排难度较低的任务率先完成,反而能提升效率。

荣教授认为,一般情况下,复工后2-3天左右疲惫感会减弱。“步入正轨后,学习、工作节奏会慢慢恢复正常。”

荣教授提醒,所谓的“节后综合征”也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假期过后,大家可以多找家人或者朋友倾诉沟通,疏通心情,避免负面情绪堆积,引发心理问题。另外,还可以参与一些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活动,并从饮食、作息等各方面做好调整,循序渐进,让自己慢慢摆脱“节后综合征”的困扰。

2.和大鱼大肉说拜拜

春节期间,频繁聚餐、饮酒会一定程度上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肠道无法彻底分解大量摄入的脂肪等物质,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受损。

对此,荣教授建议道,每日清晨可空腹喝一杯温开水,以促进新陈代谢。此外,可以在节后选择养胃促消化,能促进肠道迅速排出毒素的食物,如山楂、魔芋、草莓等。而每日下午补充一杯酸奶,同样能帮助胃肠道恢复肠胃菌群平衡。

节后保证三餐规律的同时,可以用水果、坚果、奶制品等代替部分甜点和膨化食品。

而在复学、复工初期,可以适当增加碳水的摄入量。因为大脑主要营养来源是碳水,成年人大脑每天至少要消耗大约100克碳水。对于脑力劳动者而言,碳水能从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工作节奏。

3.要恢复和坚持运动锻炼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运动锻炼能使人放松且感到快乐,从而减少负面情绪。例如慢跑、游泳、健步走、羽毛球等有氧运动锻炼,都有助于缓解压力;30-45分钟的净运动锻炼时间中,有氧运动锻炼和拉伸运动锻炼的组合会提升睡眠质量,抗疲劳;而围棋、象棋等智力运动锻炼,能让人心境平稳。

此外,复学、复工后在上下班途中,以步行或骑行的方式进行运动锻炼,有助于“消化”赘肉。而在假期过后进行一次“剧烈”的运动锻炼,同样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据悉,俯卧登山步15分钟相当于中速步行2000步的活动量,可以消耗掉60千卡左右的热量。荣教授表示,适当增加体力运动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占比,能有助于调节情绪。

复工后由于工作积压,想必“久坐族”的人数会进一步增加。而这会对腰椎、颈椎带来更大的挑战,在午休等空闲时间进行适当的拉伸活动,能缓解久坐不动造成的关节僵硬,以及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引起的酸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