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追求完美,可能会患上抑郁症!

在很多人眼中,“完美主义”可能是一个褒义词。

完美主义始于“对卓越的健康追求”,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人格因素。很多人一直把塑造完美人格,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但是,为什么这个词会和抑郁症产生联系呢?

曾有一个抑郁症来访者到我们新概念心理咨询中心的时候,她什么都没说就先哭了起来。大概哭了有五分钟,荣新奇教授才慢慢地把她安抚下来,然后跟她沟通,她就说起了她自己的情况:

她觉得自己的压力非常大,而她自己又是一个性格上追求完美的人。平时,每当领导给她布置工作和任务时,她首先会想“我能不能完成这个工作?我要是完成不了,那别人该怎么看我?长期下来,我的工作能不能保得住……”。所以,她始终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考虑她所面临的事情。

尽管,在别人眼中看上去她做事很雷厉风行,就是要求很完美。但是,她把每一件事情的压力想象得都很大,过度地去追求完美,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长期下来,她的内心就变得很紧张,比如说晚上当她独处的时候,她其实是非常自卑的,情绪也很低落,特别悲观失望,甚至会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因此,她会觉得特别疲乏,特别累。因为长期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了她的精神和身体发生了崩溃,最后发展为抑郁症。

人们常说:“如果一个人追求完美的话,是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为什么时间一长,反而会给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呢?

荣教授表示,抑郁症的表现非常复杂,它的形成原因也很复杂。有一句话叫“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对抑郁症的发生来讲,这个“最后一根稻草”仅仅只是一个诱因,他以前经历的所有的“稻草”都是导致他抑郁症发生的原因。

当然,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一些压力,因为压力是我们行动和前进的动力。但是,过分的压力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在一个人身上,可能在外面表现出来的是“谈笑风生”、“雷厉风行”、“事业有成”,但是当他们回到家独处的时候,就会陷入到一种悲观、失望、沮丧的状态中,还会感觉到精力不足、疲惫不堪等。

荣教授认为,我们看到的抑郁症不仅仅是闷闷不乐、情绪低落,那些追求完美、幽默风趣的人也有可能是潜在的抑郁症患者。有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状态,叫做“微笑型抑郁”或“阳光型抑郁”。而当你身边出现这种“微笑型抑郁”的人,一定要给予他们关怀与支持,最好带他们及时去接受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以免发生无法挽回的事情。

另外,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与完美水平存在正相关,频繁的“完美思维”是解释沮丧的独特变量。

Hewitt等人对学生和临床样本进行了一个为期4个月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完美能预测抑郁症状水平的增加。

社会取向完美与抑郁有最显著相关,社会取向完美者强烈需要获得赞美,害怕消极评估,把对外部环境的控制作为完美的标准之一,当个体不能控制外部环境,就会产生抑郁。

在进一步比较抑郁症、焦虑症和正常人的完美主义研究,以及对单向抑郁症、双向抑郁症和混合型精神病人的研究中都发现,自我取向完美是抑郁产生的易感因子,能预测在成就压力下的抑郁,但自我取向完美在临床样本上与抑郁相关,在学生样本上与抑郁无关。而有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的研究却发现,社会取向完美才是抑郁的易感因子。

可见,对于究竟是完美的哪个维度才是抑郁的易感因子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Frost 编制的多维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 Scale ,MPS -F ,1990)中有“担忧错误(CM)、怀疑行为(DA)、个人标准(PS)、父母期望(PE)、父母批评(PC)和组织(OR)”6个维度;Hewitt和Flett编制的多维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MPS-H ,1991a)中有“自我取向完美、他人取向完美和社会取向完美”3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