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提示:
·抑郁障碍倡导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
·全病程治疗目标包括三点:实现症状缓解,提高缓解率;提高生存质量,全面恢复功能;预防复发。
·抑郁障碍治疗及预后的5R标准:有效(response)、缓解(remission)、痊愈(recovery)、复燃(relapse)和复发(recurrence)。

一、全病程治疗分期及其治疗原则
抑郁障碍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为防止疾病复燃或复发,改善预后,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抑郁障碍的全病程治疗与管理原则见下表。

不同严重程度抑郁障碍的治疗方案:对所有已知和可疑的抑郁表现,进行全面评估(症状数量及特征、症状严重程度、既往病史与病程、疾病相关功能障碍以及发作持续时间、既往用药史及潜在不良反应、自伤自杀风险、躯体疾病风险以及家庭及社会支持等)、监测和心理支持。
轻度抑郁障碍患者,建议首先进行社会心理干预或心理治疗,并安排定期随访以进一步评估决定是否进行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低风险的中度抑郁障碍患者,可以根据治疗方法的可获得性或者患者的意愿选择药物治疗或有循证证据的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式;对高风险的中度抑郁障碍患者、重度抑郁障碍或初始心理干预效果不佳的抑郁障碍患者,推荐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或抗抑郁药联合心理治疗或物理治疗,如改良电休克治疗(又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于慢性抑郁障碍、精神病性抑郁障碍和伴有人格障碍的抑郁障碍患者,还应密切关注治疗依从性;伴高自残或自杀风险的抑郁障碍患者,推荐MECT或住院治疗。
管理原则:以开放、参与、尊重和不带偏见的方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与治疗联盟;在确保隐私和尊严的环境中与患者探讨治疗选择,向患者解释抑郁障碍的不同病程以及疾病康复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开始治疗后定期进行基于评估的量化治疗(measure-ment-based care,MBC);向患者进行抑郁障碍的科普宣教,解释抑郁障碍的症状和治疗,帮助患者降低病耻感;及时向患者提供自助团体、同伴支持团体信息,鼓励患者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

二、全病程治疗的目标及5R标准
全病程治疗的目标包括以下三点。
1.实现症状缓解,提高缓解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
2.提高生存质量,全面恢复患者的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达到稳定和真正意义的痊愈,而不仅是症状的消失。
3.预防复发,确保患者接受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通过心理教育和自我教育促进患者识别早期症状,尽早进行干预,使用药物时需要长期监测副作用,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尤其对于高复发风险的患者。
评估抑郁障碍治疗及预后的5“R”标准见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