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心理营养师!

或许,为人父母的你经历过这样的一幕——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激,之后又觉得自己小题大做、心生自责、内疚。

其实,很多父母对孩子忍不住放纵或惩戒,又觉得不该这样,却无法控制?可能,这是父母正在孩子身上重复或过度补偿自己童年的缺失。

对于这种情况,下面,新概念心理咨询中心就从心理营养层面,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自己,转化对孩子的积极影响。这样应该能够帮你解惑,找到给予你和孩子心理营养的原料。

01 / 从早期经历关照自己的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是一面镜子,能够让孩子“照见”父母潜意识中的信念。

我们工作室中,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位母亲,她分享了自己和孩子的故事:

有一次春节期间,本应该高高兴兴的,我却两次把孩子吓哭,第三次却让他开怀笑。我的一言一行都在左右着孩子的情绪和内心状态。

第一次,小宝把水杯扔在地上,在客厅中间撒了一地水,那一刻我没多想就“哎呀”一声地激动得跺起脚;第二次,小宝弄开一包开奶茶,粉末洒了一地,我一看见又是忍不住跺了两下脚,高声喊“你在干什么呀”!

这两个情境,确实是我下意识的反应,因为反应一发出,我立马觉察到自己反应过激会吓到孩子。而事实也正是这样——两次他看到我跺脚、大声说话后,满脸霎那间红通通、害怕地大哭起来。

对孩子反应过大的这两幕,让我链接到自己类似情景的早期记忆。

还记得我9岁那年,自己亲手做甜品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没想到花了150分努力,做出来的炸香蕉却没有成型。当时妈妈的反应很大,说我把厨房搞得一团糟,一边念叨一边帮我收拾残局。爸爸也劈头盖脑就教训我,为什么要做热气的东西,自己没做过就捣乱,以后别再搞这些东西!

父母负面评价的反应,让我深深沮丧。好心做坏事、手脚不知道怎么放的窘迫感,多年后想起还揪心。这一幕,在我幼小的心中,种下了如果破坏家里环境、增加父母负担,就是一种罪过的负罪感。

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自己对孩子的过度反应,仍然唤起了早期经历的相似感受。尤其在婆婆家,希望孩子能够乖巧听话,担心别人觉得我没教好孩子,给家里添麻烦。

02 / 心理营养评估,弄懂反应模式的根源

荣新奇教授“催眠与自我疗愈”学习班上,他曾和我们谈起有关于“家庭教育中‘心理营养’”方面的知识。荣教授就这一话题展开的探讨和交流,让我对自己的反应模式有了更深的洞察。

荣教授谈及人类五大天性:爱的能力、与别人连接、价值感、独立自主、安全感,这也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营养是否不足?可以问这三个问题:①.我的情绪稳定吗?②.我的人际关系有障碍吗?③.我会在行为或语言上,伤害自己或别人吗?

看着这三个问题,我发现了本能反应就是源于小时候某些心理营养的缺失,对自己思维、行为模式产生了长久影响。

从小,妈妈如慈母,很多事情都觉得我笨手笨脚,多替我代劳;爸爸则是严父,一旦我稍有错失,准逃不过他的责骂。由此,青少年时期开始,我情绪易波动,一不高兴就浮现在脸上;如果犯错或不符合父母期待,就会自责不已,对别人的错失也是直言不讳。我曾一度以为这是率真,成长以后才发现,原来带给别人的是难堪。

以上种种,一直让我觉得自己情商不足,担心自己被评判,人际交往属于被动型,要很长时间才能敞开和融入群体。直到自己成为母亲,不希望对孩子造成影响,开始走上心灵成长和自我疗愈之路,才渐渐觉察、改变,直到如今能如其所是地接纳自己、爱自己。

我真不怪父母,因为早已得到疗愈,明白父母已出尽力气爱我,无论代劳还是批评都是出于爱。只可惜当年他们并不晓得心理营养是什么,这对一个孩子自我认知的影响,如此长远且深藏于潜意识。

早期信念带来的反应模式依然不由自主地“冒泡”,如果不觉察,就会继续传递给孩子,让他感到不安。在害怕犯错下缺乏独立自主的发展动力,担心犯错不被爱而退缩,觉得自己笨手笨脚没价值感,不敢交朋友。

一想到这里,我背后差点冒冷汗。幸好,我知道了心理营养对孩子的重要性,并且可以有觉知地给予孩子所需要的营养。

同时,我也知道必须先补充自己的心理营养,才有足够多的爱,给予孩子所需营养。一个不爱自己、不接纳自己的母亲,永远无法给予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

庆幸自己能够跟随荣教授学习了自我疗愈、心理营养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心理学知识。

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的积极信念,让我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让我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拥抱和疗愈了那个处处担心碰壁、受人评论的、放不开的内在小孩。如此,我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行为,看见行为背后我只是个孩子,我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呼唤,让自己和孩子平和度过成长的风浪。

03 / 积极引导,犯错是汲取心理营养的良好契机

父母若着眼长远,养出心理健康、高价值感的孩子,眼下的点滴错误,反而是注入心理营养的好时机。

学习心理营养,帮助我觉察自己对孩子探索行为带来的小麻烦过度反应了。我立刻有意识地改变语言、声调,从身体语言开始转回积极引导。要知道,这么小的孩子,为何一跺脚一声喊就大哭,非语言信息传递出紧张,让孩子感到恐惧。

我轻轻拥抱起小宝,温和地说:宝贝对不起,妈妈大声让你害怕了,我知道你只是好奇,是吗……和颜悦色的共情,让孩子从大哭到抽泣,我再安慰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整理好,妈妈跟你玩扫扫扫。因为,孩子自小总是喜欢拿扫帚,我便投其所好,将注意力转移回有趣的游戏上。

孩子好奇地看着桌子地上的小粉末,我鼓励他摸摸看再扫走。小宝小心碰、满手抓,最后开心地边玩边扫干净了。我才发现,包装是孩子自己撕开的,不禁赞叹小宝小手巧,竟然自己撕开了,你是想拿来让妈妈冲水,对吗?小宝的好意终于被妈妈发现了,立刻开怀地仰头咯咯笑。这时我再教他,下一次怎样小心拿好袋子,不会倒洒,他认真地看我演示还点点头。

一开始,我以为孩子捣蛋,真是差点冤枉他了,他只是想靠自己做到,只不过孩子还小,手的控制力度不够好,才闯了个小祸。这也是2岁孩子探索行为很可能带来的意外,小心呵护好奇心和探索欲,需要父母发现和肯定孩子的动机,并给予克服困难的支持引导。

不久后,孩子自己喝水时,杯子不小心掉了,又洒了一地水。这回,我在觉知中,看到孩子表情一下子就想哭,立刻温和地说:小宝,没关系,你是想自己去拿拖把,还是妈妈去拿来?你拖干净就好了……话没说完,孩子就屁颠屁颠跑去拿拖把,乐意自己收拾干净。可是拖把太大了,他拿得吃力,好几个来回都拖不干,我鼓励他小宝力气大,再来一遍就行。

家里大人看见了,也赞小宝真能干!小宝更兴奋又卖力地拖到干净,他由此相信自己:再来一遍,总可以,我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看见小宝的进步,我也感到自己又被疗愈了:关注自己的进步,比关注外在的眼光,更有力量!

临睡前,我在小宝耳边给他鼓励的反馈,肯定他今天的努力和进步。没想到,听完他竟然自己拍起小手掌,那个自我鼓励的样子,不仅逗笑了我,还让我感慨:孩子也是父母的榜样,做到了就给自己鼓掌吧!自我认可,倍感自豪!

小祸不要紧,关键是父母的态度,是积极引导还是严厉教训,是鼓励自主还是包办代劳,决定了孩子能否获得心理营养的满足程度。

积极引导和鼓励自主,才能满足心理营养的五个天性:

让孩子知道:他做的事情,父母能看到背后好的动机,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感受被爱。

让孩子明白:父母会陪伴他共同面对困难,保持在一起的连接,拥有我能够重新来的安全感。

让孩子体会:我选择负责任就不要紧,总有办法解决问题,我是能干、有价值的孩子。

要确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重要他人;父母的成长,也是孩子心理营养的源泉。

如今,当这位母亲用上面三个问题,评估她孩子的心理营养来看,孩子的心理营养还是比较充足的!

这是自我成长、补充自我营养后的结果。如若不然,孩子将重蹈覆辙经历这位母亲曾经的低自尊。

孩子的心理营养足不足,父母自身的心理营养状况是个检测器。

文前的父母们,你们也不妨问问自己上面的三个问题,找到心理营养补给的提示,积极努力调整和改善自己,然后去影响孩子,补足孩子的心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