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或者情绪:我什么也不想做,不想出门、不想上班、不想上学……只想待在家里,瘫着,哪怕是在床上躺一整天,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懒得想,发发呆,只想放空自己。
这种情绪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正在“广泛蔓延”,影响着诸多人群,尤其是在城市中拼搏工作的上班群体和中学、高校的学生群体。而这种情绪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会让人产生惰性和疲倦心理,久而久之,一旦“绷不住”,就会引发长期积累在心里的负面情绪,产生心理问题,严重者会滋生心理疾病。
那么,这种“什么也不想做”的坏情绪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它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让我们来听听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的分析。
我们都知道,人是思想和行动的结合体。所以,丝毫也不奇怪,你可以通过改变你的做事方式,实质性的改变你的感受方式。只是有一道坎儿,你需要通过。
而许多人在抑郁的时候,会感觉什么也做不了,这也是抑郁症最具摧毁性的一个方面——摧毁你的意志。在抑郁症表现较轻时,只不过是耽误了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由于缺乏强烈的动机,事实上,你做任何事都感到困难,你强烈地暗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因为你做成的很少,所以你感到越来越糟糕,你不仅切断了常有的刺激与快乐的源泉,而且由于缺乏成果,使你更加憎恨自己,进一步把自己孤立,更加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陷入了这种情绪牢狱,这种情况就会持续数周、数月、乃至数年;如果你曾经为自己所拥有的活力而自豪的话,你的无所作为就会更加让你感到沮丧,你的无所作为的情绪和行为,也会影响到你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和你一样,不理解你的情绪和行为,他们或许会说:“你肯定是根本就不想做事,不然的话,你无论如何做好做坏,都会拿出行动啊!”,这种评价只会使你更加苦恼和自责。
无所作为,代表了人性中的一个极大的矛盾。
有些人顺理成章地、充满热情地投入生活,而另外一些人,则总是在每一个转折之时踌躇不前、打击自己,就好像他们卷入了一个对抗自己的怪圈之中。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吗?
如果一个人历经数月的时间,把自己孤立起来,切断了一切正常的活动和人际关系,那TA肯定会陷入抑郁状态。在著名的“绝望之井”实验中,即便是一只小猴子,如果把它锁进笼中,与同伴隔开,它也会变得迟滞、孤僻。
为什么你还愿意用同样的方式来惩罚自己呢?你想受到伤害吗?运用认知方法或自我疗愈的方法,你可以清楚地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给自己设置障碍。
根据我的经验,在我所了解的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中,只有患者自己有心改变自己的状况,他们的进步都非常的快。只要你怀着自救的心理去行事,有时根本不在乎你具体做到了什么。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来访者,是一名艺术家好多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甚至连一条直线也画不了,所以,他就连试着去画一画都没有。咨询师建议他真的动手画一条直线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看法到底对不对?一试就发现,他画的非常直。于是,他又开始画画了,症状也很快消失了。
不过,许多患者会坚持某种说法,顽固地拒绝做实际的事情来帮助自己。一旦这一关键的动机问题被解决,典型的抑郁症状就会开始消失。
这就是大部分的研究,针对的是意志丧失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将描述一下我们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案例。你或许认为,她的“什么也不想做的”想法过于极端,并且认为她或许是一个疯子,因为你和她的同感很少。事实上,我相信她和你一样,问题出在态度上。所以,不要轻易地否定她,更不要轻易地否定你自己。
刘希(化名),一位28岁的妇女,练习做各种活动,看看对情绪有什么影响。事实上,她在做各种活动时,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善。让她情绪有所提高的活动,包括:清扫房间、打乒乓球、工作、弹吉他、买菜、做饭等等,只有一件事让她感觉有些不好,这个活动几乎总是让她感到非常的痛苦。
你能猜出这是一项什么样的活动吗——什么也不做,整天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脑子里充满着各种消极的想法。
猜猜周末她做什么吗?对了,周六早上,她蜷缩在床上,陷入自己心灵的地狱中。你认为她真的想承受这样痛苦吗?
拖延和自挫行为,似乎是可笑的,让人沮丧的,令人困惑的,让人烦恼的、可怜的。
其实,这个问题普遍存在,我们每天都会撞上它。一些作家、哲学家,以及历史上的很多人,都一直在想方设法为人类的自挫行为寻找一种解释和摆脱它的办法。
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到底怎样去看待这些问题,而心态在这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