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

青少年在一个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往往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改变,近年来随之带来一些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便是其中之一。

一、什么是“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

所谓的“适应行为”,描述为:个体适合给定位置的能力,及为适应环境要求而改变自己行为的能力。

而“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也可称为“青少年社会适应障碍”,是指青少年群体中意识观念、价值追求、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偏离青少年正常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有偏激倾向和偏离常规的行为。

常见的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外向性行为问题;

②内向性行为问题;

③不良习癖;

二、青少年产生社会适应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1.学校教育

中国传统的阳光式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全社会尚未形成开放与沟通的封闭式教育。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我们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真正的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中国传统式学校教育,大肆宣扬“人性善”的榜样和范例,当然这样的正面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片面的阳光式教育,却将很多社会的阴暗面掩藏了起来。孩子们在理论上纯美的环境中长大,容易将所有事物看得纯粹化、片面化,而忽视了事物发展的两面性,从而否定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面对复杂的社会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困惑与彷徨。这是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现象产生的认识根源。

2.家庭教育

第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过于讲究爱的程度,而忽略了爱的方式,对年幼一代爱心有余而方式不足;相当一部分家庭中孩子自身应做之事被家长包办代替,太多的顺境使孩子缺乏挫折体验之后带来的“免疫力”,同时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孩子性格发展的不健全,当孩子们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伞,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第二,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生活在父母的过度管教之中。这些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正确的表达方式。父母把所有的希望和尊严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压抑孩子、打压孩子,导致孩子没有任性,没有自我意识,从小连与别人打架的事都没有发生过。这种过分的压抑与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会以爆发的形式、冲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性格上发展的幼稚、不成熟与社会适应不良问题的出现也不是没有联系的。

第三,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把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才是正确的,分数至上,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关心和帮助他人都不重要。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家长完全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们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家长、老师对孩子管教甚严,孩子们必须循规蹈矩,这样的孩子容易变得孤僻敏感、固执、心胸狭隘,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与他人的沟通,使他们失去了锻炼自己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

第四,父母的养育理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们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仅理解为文化知识的竞争,过分强调了知识教育、文化教育,而对能力、社会性这方面的教育不重视。孩子们被过早地套上了学习枷锁,成了家长和学校的“囚徒”。这使他们的成长方式发生了转变,即由过去的群体的、活动的、自发型的,变成了孤独的、安静的、被迫型的,他们的社会性发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3.社会大环境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国的教育没有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社会竞争增强,教育已经一天天变成让小孩子记忆的东西;转型期的社会、经济乃至个人的不确定因素与“焦躁”的社会心理相结合,必然导致部分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现象的发生。

如果没有做好学生生涯与社会生活的心理链接,更容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当所学的相对单一的理论知识与多元的社会生活实践有出入时,自然会感到迷茫。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成长的快乐过程中必然伴随有成长的烦恼;没有正确领悟到成长过程中的磨励、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正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社会化训练必经的过程。

推荐阅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