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这种感觉,仿佛世界都在与我们作对。
也许你试图与他人建立联系,但他们似乎并不了解你的痛苦程度——或者当你做出积极的改变时,你可能会自我破坏或很快放弃。
这有时是很自然的。但如果这听起来像你大部分(或所有)时间的情况,你可能生活在受害者的心态中。
受害者心态会让人觉得生活是不公平的。你甚至可能觉得你无能为力来改变你的处境——但那不是真的。总有一些你可以做的。下面,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就来教大家如何应对这种受害者心态。
什么是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是指一个人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即使事实表明并非如此。
有这种心态的人经常责备他人和难以承担个人责任,他们还可能觉得他们无法控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种观点会影响他们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人际关系、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等。
荣教授表示,受害者心态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应对先前创伤经历的机制。你可能会觉得你对生活中的外部因素几乎没有控制或影响。他解释说,这通常源于:
经历多种你缺乏控制的情况;
持续的情绪痛苦导致习得性无助;
被最亲近的人背叛等。
患有酒精使用障碍或物质使用障碍的人,可能会发现受害者心态使他们陷入成瘾的漩涡。他们可能对改变自己的环境感到无助,在感到无法养活自己的同时寻求他人的支持。
受害者心态迹象
荣教授表示,受害者心态可以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它可能涉及感觉世界都在与你作对,或者难以为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承担个人责任。
受害者心态的迹象包括:
1.行为迹象
当出现问题时,经常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或其他人;
难以承担个人责任或了解你可能如何促成某种情况;
过分批评自己或他人;
自我破坏;
只与和你想法相似的人交往。
2.心理(认知)迹象
认为世界不公平或不安全;
认知扭曲,例如灾难性的;
有害的思维模式或悲观主义;
反省过去的错误和伤害;
有自残或自杀的想法。
3.关系标志
亲密和信任的困难;
情绪低落;
对他人有限的同理心;
对权威人物的不信任;
在关系中记分;
难以接受建设性的批评。
4.情绪迹象
焦虑;
沮丧;
无价值感;
内疚或羞耻;
自卑;
怨恨他人;
社交隔离。
受害者心态会以多种方式影响你的生活,从阻止你在工作中投入工作到破坏你的关系动态。你可能也难以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受害者心态是一种症状?还是一种人格特征?
很难说受害者心态是一种症状还是一种人格特征,因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202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受害者心态可能是一种人格特征,被称为“人际受害者倾向(TIV)”。在这种情况下,它跨越多种类型的关系并包括四种模式:
渴望被承认为受害者;
道德优越感;
对他人有限的同理心;
经常沉思。
受害者心态也可能是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BPD)、重度抑郁症(MDD)、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复杂的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等。
要确定你的感受的根本原因,你可能会发现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寻求帮助会有所获益。
应对受害者心态的方法和技巧
如果你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感受,有许多方法和技巧可以为你提供支持。
1.寻求专业的支持
荣新奇教授指出,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你处理过去的心理创伤并提高你的情商。“它可以帮助你学会选择离开或接受它,并对生活中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以及你的反应负责,”他说。
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也可能与你一起制定目标和发展自我效能感,让你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感。他补充说,为了补充你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工作,可以考虑写日记来处理情绪并培养感恩的习惯。
2.尝试练习自我同情
花点时间回顾和欣赏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遭受身心方面的虐待会导致羞耻、内疚、焦虑、抑郁和自卑,”荣教授解释道。“受害者认为他们是某人虐待他们的原因真的很常见,因此自我同情可以帮助你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以消除任何自责。”
3.改变你的自我认同
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有激励继续担任该角色(例如医疗福利、收入或其他形式的保障),则可能难以克服受害者心态。
荣教授说,你可能会发现改变你的语言很有帮助。“与其称自己为受害者,不如称自己为虐待幸存者,这可以更有力量,并有助于为未来的关系建立情感信心。”
4.尝试分享你的故事
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历过性暴力的女性能够通过以下方式从受害者角色转变为幸存者心态:获得社会支持、分享他们的故事、进行艺术创作释放情感等。
拥有你的故事有很多方法,比如写一篇文章来帮助处于类似情况的其他人,在非营利组织中做志愿者,以及艺术创作等等。
如何应对有受害者心态的人?
如果你认识一个有受害者心态迹象的人,这可能会令人沮丧,特别是如果你爱他们并希望看到他们恢复正常。
在这种情况下,下面这些方法可能有助于你帮助到他们:
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提醒他们有多么强大和有能力;
设定并保持健康的界限;
限制令人筋疲力尽的互动;
抵制拯救他人的诱惑;
了解如何防止相互依赖等。
参考资料:
·David SB等人(2020年)。从受害者到幸存者再到得胜者。
·Day NJS等人(2020年)。与病态自恋一起生活:一项定性研究。
·Edery RA等人(2019)。边缘型人格障碍:当代简要回顾。
·Gabay R等人(2020年)。人际受害倾向:人格建构及其后果。
·Pollino MA(2021年)。从受害者到幸存者的转折点:对性暴力叙述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