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

有这样一个令人揪心的视频:一个初中男生在房间里突然撕碎作业本,把铅笔折断后蜷缩在墙角发抖。评论区里,“现在的孩子太脆弱”的指责不绝于耳,但心理工作者却看到了更深的真相——男孩班主任留言说,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已经三个月没和父母说过心里话。

这让我想起咨询室里那些安静得可怕的孩子。他们能准确说出父母期待的“正确回答”,却在沙盘游戏里反复堆砌着封闭的牢笼。这些被训练成“情绪收纳大师”的孩子,正在用躯体疼痛、强迫行为甚至自伤,释放那些被强行按进心底的情绪。

情绪教养的三大误区,90%家长正在犯

误区一:“负面情绪=坏孩子”

家长常把哭、闹、发脾气等同于“不懂事”,却不知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强调,重要的不是消灭情绪,而是教会孩子识别“我现在感到愤怒/委屈/害怕”,并引导合理表达。

误区二:“转移注意=解决问题”

用玩具、零食等物品转移孩子的情绪看似有效,实则让孩子错失情绪认知黄金期,导致孩子成年后极可能分不清情绪边界,而在人际交往中如履薄冰。

误区三:“冷静下来再沟通”

当孩子情绪崩溃时,一句“等你冷静了再说”会瞬间关闭沟通通道。镜像神经元原理表明,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用平和的表情、语调充当“情绪稳定器”。

被压抑的情绪去了哪里?

1.滞留型创伤

心理学中的情绪躯体化理论揭示:每一声被喝止的哭泣,每一次被压抑的愤怒,都会转化为生理印记。

美国儿科学会研究显示,长期压抑情绪的儿童,青春期出现慢性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47%,成年后焦虑抑郁倾向更是普通人群的2.3倍。

北京安定医院2023年的青少年心理报告也显示,12-18岁就诊者中,68%的躯体症状与情绪压抑直接相关。

2.自我认知模糊化

当孩子反复听到“这有什么好哭的”,他们不仅学会了隐藏情绪,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识别情绪的能力。就像总被擦除的草稿本,最终连自己真正想写什么都忘记了。

3.人际关系固化

情绪管理不等于情绪消灭。那些从小被要求“懂事”的孩子,往往在青春期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成为不敢拒绝的“讨好者”,要么变成突然爆发的“火药桶”。

【认知重塑的催眠干预】

荣新奇教授指出,对于已形成情绪压抑模式的孩子,临床催眠疗法展现出显著效果。通过引导性意象与潜意识对话,能安全释放被“锁住”的情绪记忆。

例如,针对长期情绪压抑的青少年,“荣新奇心理工作室”采用整合式催眠疗法——通过“情绪温度计”意象训练提升情绪觉知,利用“心灵花园”场景重建修复情绪应对机制。综合我们的诸多个案数据显示,经过8-10次催眠干预,80%的青少年能自主使用3种以上情绪调节策略。

你现在给的回应,藏着孩子20年后的模样

情绪教养的本质,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情感容器——当眼泪能被拥抱,愤怒能被倾听,委屈能被理解,孩子才能长出真正的心理韧性。

荣新奇教授曾言:“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做什么更重要。”当我们摘下“完美家长”的面具,坦然接纳自己与孩子的情绪波动,便会发现:那些曾被我们恐惧的眼泪,正是滋养心理健康的甘霖。

如果您发现孩子出现频繁咬指甲、入睡困难、拒绝上学等情绪信号,或想了解如何用催眠疗法帮孩子重建情绪通道,欢迎联系“荣新奇心理工作室”,让我们用专业陪伴,一起寻找属于他的心灵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