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吗?

“催眠能让我忘记痛苦的回忆吗?”

“催眠师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吗?”

……

长久以来,影视剧中“催眠操控人心”的桥段,让催眠疗法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然而,现实中的催眠究竟是“洗脑术”?还是科学工具?

今天,新概念心理专家&催眠导师荣新奇教授从心理学视角,揭开“催眠改变观念”的真实面纱。

(电影《催眠大师》剧照)

被误解的催眠:从“神秘操控”到科学疗愈

许多人误以为催眠是“精神控制”,甚至担心被催眠师“植入指令”。这种误解源于影视剧中艺术层面的夸张渲染,例如《催眠大师》中主角通过催眠回溯创伤记忆的情节,虽具戏剧性,却模糊了科学边界。

实际上,催眠的本质是引导个体进入高度专注与放松的状态,此时大脑的“短路径”(边缘系统)被激活,情绪和潜意识的反应更直接。

例如,在荣新奇教授的“催眠与自我疗愈”课程中,学员通过“器官对话法”缓解失眠焦虑,并非被“操控”,而是借助催眠状态释放积压的情绪,唤醒内在自愈力。

观念能被改变吗?催眠如何作用于潜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观念形成与潜意识紧密相关。长期积累的负面信念(如“我不配被爱”“我注定失败”)会固化为“心理程序”,影响行为模式。而催眠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能绕过理性防御,直接与潜意识对话。

当个体进入催眠状态时,大脑α波活动增强,理性批判功能暂时弱化。此时,催眠师通过“正向暗示”或“意象重构”等技术,帮助个体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并非强行改变观念。例如,一位因学业压力休学的高中生,在催眠疗愈中回溯童年被父母贬低的经历,通过“资源植入”技术,将“你不够聪明”的标签替换为“你拥有独特潜力”。8次疗愈后,他重返校园并考取了理想大学。

荣新奇教授也表示,催眠不能像影视剧中那样强行“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但能帮助个体深入自己的潜意识,探究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创伤,帮助个体消除非理性恐惧、改善情绪应对模式、增强自我效能感,而非篡改核心价值观、删除或制造虚假记忆。

当然,在实际操作层面,想要达到这种“改变观念”的效果,要满足这三大前提:

·个体意愿:催眠效果建立在信任与主动配合的基础上,无法违背主观意志;

·专业资质:催眠师需具备心理学背景与专业受训和督导,避免技术滥用;

·长期巩固:观念“重塑”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学方法综合干预,单次催眠难以一劳永逸。

催眠不是魔法,而是唤醒内在力量的钥匙

催眠无法像电影般“一键删除”痛苦,却能帮助我们在潜意识中播下改变的种子。正如荣新奇教授所言:“疗愈的本质,是培养与痛苦共处的智慧。”

如果你正受困于情绪泥潭、亲子冲突或自我怀疑,不妨走进“荣新奇心理工作室”。这里没有“神秘操控”,只有专业团队用科学的催眠技术,助你解锁内在潜能,重塑积极人生。

联系我们,开启你的心灵觉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