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患者自杀前的这些“反常”迹象,越早知道越好!

根据2024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 6.8%,其中抑郁症为 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 9500 万,每年大约有 28 万人自杀,其中 40% 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严重的人确实更容易有自杀倾向,但得抑郁症的人不一定都会想自杀。

如果你或你身边有人得了抑郁症,还出现轻生的念头,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抑郁症能治好,自杀也能防得住,关键是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

什么是自杀性抑郁症?

自杀性抑郁症并非一种正式的临床诊断,但你可能会看到这么一个术语。大多数心理健康专家将其称为“伴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

临床抑郁症,又称重度抑郁障碍(MDD),是一种心境障碍,它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

临床主任医师&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当一个人患有临床抑郁症并伴有自杀意念时,这说明自杀念头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但他也强调,其实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最后并不会真的自杀。

临床抑郁症的其他症状包括:

·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

·睡眠和食欲的变化(增加或减少);

·绝望感;

·悲伤的感觉;

·焦躁不安的感觉;

·难以集中注意力、思考或做决定。

需要注意的是,自杀的想法不光抑郁症会有,其他心理问题也可能出现,比如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者吸毒酗酒这些成瘾问题。

新概念心理专家李云老师说:“一个人想不开的时候,外人往往很难察觉。所以我们平时要多留心身边人的变化,比如突然不爱说话了、情绪特别低落或者行为反常,这些都可能是心理出问题的信号。”

然而,她也建议,不要害怕问别人是否有过自杀的想法,尤其是在他们遭受了重大生活压力的时候。问的时候别带偏见、不加评判,好好听人家说。当然,要是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人有自杀的念头,那么向心理健康专家寻求支持和进一步的帮助非常重要。

自杀的迹象有哪些?

有自杀念头的人,会出现下面这些常见的迹象。包括:

·表达感到无助、绝望和无价值的言论;

·情绪变化很大;

·谈论想要死去;

·表达不出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拒绝朋友、家人和社交活动;

·写与死亡的东西;

·无故把个人物品赠送给他人;

·过度饮酒或抽烟,甚至吸毒;

·攻击性行为;

·购买管制刀具或药品;

·突然与亲友告别;

·焦虑或激动行为增加。

自杀性抑郁症的常见风险因素有哪些?

风险因素在理解自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荣新奇教授表示,如果你认为某人有自杀念头,与其进行坦诚直接的沟通至关重要,并采取额外措施关注他们并帮助他们获得帮助。

荣新奇教授说:“我们尽可能地了解可能导致自杀意念成为临床抑郁症一部分的因素,并且知道这些因素可能是生物和环境因素,也可能与过去的历史和生活压力因素相互交叉。”

考虑到这一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杀风险因素:

·有自杀家族史;

·药物滥用;

·情绪障碍(如双相障碍、焦虑障碍);

·慢性病;

·之前有过自杀的想法或行为;

·重大损失或其他突发应激事件;

·有创伤或家庭暴力史(身体虐待或性虐待);

·年龄在15-24岁或60岁以上的人群。

如何治疗自杀性抑郁症?

治疗有自杀意念的临床抑郁症的方法有很多,但荣新奇教授表示,治疗方法会因严重程度和个人因素而异。

随着抑郁症状通过治疗减轻,一些人的自杀意念频率或强度会降低,但也有人不一样,可能还会老想着这事。这时候医生得帮着病人做好安全计划,教他们怎么应对这些危险念头。

还有一些基于科学研究和证据的治疗方法,例如辩证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催眠疗法,都可以帮助缓解抑郁症状和自杀倾向。

最重要的是,让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知道你有自杀的想法,无论是否伴有抑郁症状,这样他们才可以为你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何预防自杀性抑郁症?

发现心理问题要趁早,越早治疗越能降低自杀风险。抑郁症患者只要好好治疗,很多人的自杀念头都能减轻。就算不是抑郁症引起的自杀念头,找人帮忙同样很重要。记住千万“不要拖”,要是拿不准自己或身边人有没有自杀倾向(不管是不是抑郁症引起的)都别怕开口问。

患有抑郁症或有自杀念头的人,只要治疗方法对路,情况都能好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加上自我调节,能有效缓解抑郁症状。不过,要是自杀念头越来越严重,光看门诊可能就不够了,这时候通常需要住院治疗。

另外2021年有项研究发现,专家们正在研究一个叫“自杀行为障碍”的新病种,以后可能会被列入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医生能更好地评估那些不属于抑郁症范畴的自杀风险。

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念头时千万别一个人硬扛。如果你已经在看医生治抑郁症,一定要告诉医生你有自杀的想法。  要是你最近才有这些念头,或者从来没找人帮过忙,赶紧去找医生问问,或者联系相关的心理专家。  

想伤害自己的时候别憋着,一定要及时给医生、心理医生打电话,或者打心理援助热线“12356”,他们会给你支持。全国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400-161-9995随时能打。  

要是你觉得马上要伤害自己或别人,赶紧找信得过的亲友帮忙。实在找不到人帮忙,直接打110或120寻求帮助。



参考资料:

1.Bradvik L.(2018)。自杀风险与精神障碍。

2.Fehling K等人(2021年)。DSM-5中的自杀:拟议自杀行为障碍的当前证据及其他可能的改进措施。

3.重度抑郁症。(2019)。

4.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杀。(日期不详)。

5.自杀预防。(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