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的一项重要“技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专业人士判断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就是看症状。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跟生理性疾病不一样,生理性疾病能靠体检、化验等来确诊,但心理健康问题往往难以通过常规的身体检查或实验室检测直接呈现具体的生理指标异常。它更多地体现在个体的情绪、认知、行为以及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的异常表现上,这些表现不像身体症状那样具有直观的、可测量的生理体征。
所以识别和判断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就需要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更为敏感和关注,这也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相关识别方法的重要原因。
心理健康症状和描述性精神病理学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得靠专业人士的经验和技能来阐明和识别症状(这叫“描述性精神病理学”,是精神病学的核心技能)。但现在有些人为了省事儿图快,把这些真本事给忽略了或过度简化了流程。比如搞大规模调查时,光让人自己填问卷,虽然能收上来一大堆数据,但根本问不出深层问题。
说到底,心理健康症状是基于主观经验。虽然这些感受只有本人最清楚,但病人还是能跟医生描述个大概的。但换个角度来看,病人能不能说清楚,既取决于病人会不会表达、愿不愿意表达,也看医生会不会听。医生和病人要反复沟通才能把症状弄明白,可惜这个过程很少有人仔细研究。
心理健康症状和生理性疾病症状
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与生理性疾病的症状是否不同?后者是表明身体出现问题的主观体验。本质上,无论体验是来自身体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澄清症状的机制都是相同的。比如说,疼痛一般是身体出问题的信号。医生会从不同角度问你疼的感觉:怎么个疼法、多久疼一次、疼的位置会不会变、具体在哪儿疼、会不会窜着疼这些。医生问这么细,是因为这些细节能帮他们判断到底是什么疾病。
心理健康问题看起来可能差不多,但要搞清楚背后真正的原因真的没那么简单,因为我们对这方面的了解还不够全面。而且,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往往更复杂。例如幻觉、妄想、情绪变化、记忆多变、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性格改变这些情况,它们真的能和身体疼痛这样的症状相提并论吗?
生病时,如果问题出在手脚这些离大脑远的地方,大脑就像个旁观者,能清楚感觉到疼痛之类的信号。但心理出问题时,大脑本身就是“事故现场”,人很难跳出来冷静观察自己的症状。像出现幻觉、妄想或者情绪突然大变这些情况,都是直接冲击人的感受,根本来不及思考。这种强烈的即时体验常常让人招架不住。所以病人和心理医生聊天时,更多是在倾诉痛苦感受,而不是像看感冒那样一条条说症状。这就要求心理医生不能光记症状清单,得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病人的感受。
临床主任医师&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指出,现在临床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看心理疾病有个问题,就是太依赖诊断手册上的症状清单了。这些手册像DSM、ICD确实很有用,但实际操作中,医生经常就是对着表格打勾确认症状。这么诊断太简单粗暴了,把复杂的心理问题变成了机械的核对流程。其实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理解病人到底经历了什么,这需要医生耐心倾听、关注、深入交流才行。
现象学和心理症状
精神病学从研究表面现象的学科那儿学到了一招:要重点关注病人“最直接的感受”。
说白了,就是医生要尽量去理解病人正在经历什么,而不是急着分析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用这种方法时,医生得管住自己,别瞎猜,集中精力搞清楚病人主观上的真实体验。这要求医生得真正敞开心扉去理解病人,换句话说就是要会“换位思考”。
简而言之,在精神病学里搞清楚心理健康问题症状的过程,主要就是医生和病人感同身受的过程。
参考资料:
·Jaspers,Karl(1913/1963)一般精神病理学(英文翻译),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
·Chen,Eric Yu Hai(2022)精神病理学:移情表征方法,香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