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 社交焦虑患者的认知加工偏向

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也有学者认为,社交焦虑是指对人际处境的紧张与害怕,还未发展到功能损伤。

社交焦虑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846年的一篇关于赤面恐怖的报道。“赤面恐怖”是指个体在公共场所中面对他人时,不自觉地感到紧张和脸红,并且为在与他人交往面前出现脸红而感到难堪。在DSM-IV 中,社交焦虑障碍被定义为:在人际交往情境中,个体被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公共场合时感到紧张、焦虑,害怕自己的行为方式会出错、尴尬或被评价,表现出社交焦虑的症状。

因为担心而回避出现在某些场合,因此社交焦虑会损害个体的社会功能,影响他们的工作完成和成就的发挥。

认知加工偏向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认知加工偏向指的是个体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认知过程,如选择性注意、记忆或回忆以及对信息意义的解释。

目前,认知加工偏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和解释偏向这三个方面。那么,它们如何影响社交焦虑的呢?

(1)注意偏向:个体对某些信息存在高度敏感性并有选择性的注意这些信息,当其形成一个固定的倾向时,则称之为注意偏向。近年的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个体特定的认知加工方式对其症状持续具有重要影响,社交焦虑患者对自身和外部环境持有负性的认知图式,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消极(威胁性)的刺激上。中国学者经过研究发现,高社交焦虑者表现出对威胁性刺激的警觉与敏感,更倾向于注意受他人关注词和负性评价词。

(2)记忆偏向:个体倾向于提取某些信息,或者对某些信息表现出偏好,则称之为记忆偏向。社交焦虑患者在人际交往中对威胁性(消极)的刺激信息存在记忆偏向。比如,高社交焦虑女大学生在真实的社会交往情境中,其对于负性信息的记忆更加准确。

(3)解释偏向:个体以一种积极、中性或消极的方式,对模糊的社交或非社交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倾向,则称为解释偏向。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认为,焦虑个体会歪曲外界的反馈信息,倾向于以消极的方式来理解社交情境事件,即表现出消极的解释偏向。比如,曾有专家学者进行了社交焦虑个体与采取消极方式来解释正性社交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社交焦虑组被试使用消极方式解释积极社交情境事件的倾向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