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抑郁症?

可能有些人会好奇这样一个问题:即使在同样的环境、情况下,为什么有些人会患上抑郁症,而有些人却不会?弄清楚让一个人容易患上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仍然是研究人员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尽管目前研究人员对“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抑郁症”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可以知道的是可能有不止一个影响因素。有关研究,涉及从大脑中的物理和化学差异,到社会和环境风险因素等方方面面。抑郁症的复杂性,使其成为诊断和治疗都比较困难的一种心理疾病。

了解“让一个人容易患上抑郁症的因素”是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的重要进展,以减少个体对这种心理疾病的脆弱性。更全面地了解导致抑郁症的各种机制,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预测谁会患上抑郁症,以及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将如何呈现。有了这些信息,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可以更好地预测一个人对抗抑郁药或其他形式的治疗的反应。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虽然有些人可能曾经患过抑郁症,但对于每个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来说,形成其抑郁症的因素都不一样。有些因素,比如遗传,是你无法控制的。但是,还有其他可以控制的,例如你的饮食、作息规律等等。虽然做出改变不一定能预防抑郁症,但它可能有助于降低患病和复发的风险。

无论你是否可以改变它们,了解这些信息对你是会有所帮助的。最重要的一点,专家学者仍在弄清楚每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如果你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会导致抑郁的因素,也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患上抑郁症。

一、生物因素

迄今为止,有不少研究、文献资料和专家学者都认为抑郁症的形成和发展与生物学之间密不可分。

1.神经递质

研究人员在大脑化学物质与抑郁症之间的确切关系上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但两者之间的这种联系已经讨论了几十年。一些既定的理论表明,某些水平的神经递质紊乱可能会导致抑郁症。也有一些研究人员提出,抑郁症会导致人体内的某些神经递质水平降低,而且抑郁症和神经递质之间的这种关系甚至可能是双向的。【神经递质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如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根据众多的实际临床治疗反馈来看,一些抑郁症患者在服用对这些神经递质起作用的药物时,的确会感觉更好一些。然而,研究人员并不认为这足以证明大脑化学和抑郁症之间的特定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抑郁症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时,感觉并没有好转。

2.遗传学

有一些科学研究表明,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更有可能会患上抑郁症。但是,有抑郁症家族史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患上抑郁症,在其他一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你才会比正常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即便如此,你也不是百分百会患上抑郁症。

另外,2019年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大型全基因组研究发现,具有重度抑郁症遗传倾向的人,在各种精神疾病中自杀企图的风险会增加。

3.慢性疼痛和一些身体疾病

抑郁症在患有多发性硬化症、Ⅱ型糖尿病和偏头痛等慢性疾病的人中很常见。研究表明,慢性疼痛状况可能会导致导致抑郁症状的生化变化。

患有慢性疼痛和一些身体疾病的人,可能会因为他们的处境而变得抑郁,尤其是当他们面临生活质量下降、日常功能水平下降、长期疼痛或死亡时。

还有研究表明,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更有可能患上另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例如,焦虑症和抑郁症等情况通常同时发生。虽然可能同时诊断出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可能相互影响,但它们可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

4.荷尔蒙的变化

某些荷尔蒙的变化也会增加你患抑郁症的风险。例如,与月经周期、怀孕、分娩和更年期相关的荷尔蒙变化,都可能导致抑郁症。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估计,美国约有九分之一的女性报告患有产后抑郁症。根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4%的父亲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报告患有抑郁症。

荣教授表示,有甲状腺疾病的人患上抑郁症也并不罕见。虽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叫“甲减”)的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但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叫“甲亢”)的人也可能会出现焦虑和抑郁。

二、环境因素

在诸多研究和资料中显示,环境因素似乎也在某些人的抑郁症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1.早期心理创伤和虐待

迄今为止,已有较多研究充分地显示了抑郁症的风险因素之一,是儿童早期遭受的心理创伤。

许多资料都表示,不良童年经历(ACE)会增加一个人一生患精神心理和慢性身体疾病(包括抑郁症)的风险。尽管对不良童年经历(ACE)的研究还在进行中,但有诸多研究已经证实,特定的童年经历与晚年抑郁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不良童年经历(ACE)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

·家庭功能障碍:家庭暴力、离婚、吸毒、精神病的父母、被监禁的父母;

·忽视:包括身体忽视和情感忽视。

一个人遭受不良童年经历(ACE)的次数,与他们患精神和身体疾病、贫困甚至早逝的风险都密切相关。风险随着不良童年经历(ACE)的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拥有四个或更多不良童年经历(ACE)的人的风险最高。

研究人员认为,儿童遭受虐待可能会在物理上改变大脑,并改变其连接结构。研究还表明,儿童时期经历过高压力的人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

2019年的一项研究甚至提出,在孩子0-3岁的创伤经历甚至可能会改变孩子的DNA。

2.贫困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PA)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4%的美国成年人表示金钱是他们生活中压力的重要来源。与生活在小康或较富裕的人相比,生活在贫困中的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其两倍甚至更高。

生活在贫困中不仅会使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而且如果他们无法工作或无法获得支持和社会服务,精神心理疾病会使他们更难摆脱社会经济劣势的循环。

几项研究和试点项目还表明,当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获得经济援助时,抑郁和焦虑症状会有所改善。

3.环境暴露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也会以多种方式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有些人报告说他们在一年中的某些月份变得抑郁,这就是“季节性情感障碍(SAD)”。

也有研究将污染和其他环境暴露,作为导致抑郁症的潜在因素。例如,一些研究将儿童时期的铅暴露与晚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联系起来。在另一项研究中,在空气质量差的地区长大的儿童,在18岁时似乎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或被诊断出品行障碍。

当然,环境也可以成为你心理健康的“好帮手”。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经常去大自然中走一走,可以帮助其缓解抑郁症状。

三、社会因素

荣教授表示,除了生物和环境因素外,一个人的性格、压力和冲突的经历,甚至包括社交媒体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一个人患抑郁症的风险。

1.性格

某些人格特征,例如有低自尊、悲观主义、神经质、自我批评或“完美主义者”等特质,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失眠和饮食失调)。

有研究人员发现了可能降低一个人患抑郁症风险的人格特征——复原力。复原力或使一些人更有可能从不良经历中“反弹”的品质或特征,这也可能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关键。

2.压力与冲突

重大的生活事件,包括传统上的积极事件(如结婚)或消极事件(如失业),这些都会让我们产生压力。当我们感到压力时,我们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就会上升。有一种理论表示——高水平的皮质醇(特别是当它们长期升高时)会影响血清素水平。

尤其是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可能是抑郁症的驱动因素。失去工作是一个明显的压力源,但工作环境也会导致压力——尤其是当它感觉不到支持的时候。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PA)进行的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民意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美国工人表示他们可以在工作中公开讨论心理健康方面的话题。

工作或学校的冲突也可能使一个人变得抑郁。日本2010年的一项研究,将工作中的人际冲突与抑郁症联系起来(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男性员工中)。同样,在前一年,瑞典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某员工与同事或老板发生严重冲突,则该员工在工作中容易感到被排斥或被冷落,会导致其抑郁。

荣教授表示,在家庭外部经历冲突的不仅仅是成年人——孩子和青少年在学校中,也可能会遇到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短期和长期的身心健康。

例如,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17年的一份报告发现,20%的12至18岁学生表示,他们在前一年曾在学校受到欺凌。另外,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说法,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和抑郁。他们也更有可能患有身体疾病,尤其是头痛和胃痛;而与朋友或家人发生冲突,也可能增加易患抑郁症的人患上这些身体疾病的机会。

3.悲伤难过

悲伤难过是一个看起来和感觉都像抑郁的过程,除了它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时间框架,从一个事件(例如亲人的去世)开始,然后逐渐走向解决或接受阶段。

不过,研究人员正在了解,丧亲之痛可能具有类似于临床抑郁症的症状,特别是在它持续的时间方面——丧亲之痛往往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而不是短短的几天或几周。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这种“更持久”的悲伤难过,似乎更有可能在某人突然、意外、特别是暴力的方式(如车祸)失去亲人时出现。不过,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正式将这种“持久的悲伤难过”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情况,但它似乎与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都有关系。

荣教授表示,由死亡、重大损失或其他生活压力源引起的压力,可能足以引发已经有这种情况倾向的人出现抑郁症。

4.社交媒体

虽然关于“社交媒体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且正在进行中,但一些研究已经调查了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

例如,有几项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通过不安全感、比较、“害怕错过”和欺凌/骚扰引发抑郁症状和焦虑。研究还发现,无论是现实中的欺凌,还是网络中的虚拟欺凌,都会增加孩子一生患抑郁症的风险。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也可能通过降低一个人的身体活动水平、减少现实生活中的互动,而导致增加其患抑郁症的风险。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孤立是导致心理健康不佳的两个因素,与社交媒体习惯无关。

不过,在这方面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有专家学者提出一种观点——如果科学技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得到合理的利用,也可能有助于发现和管理抑郁症。

四、生活方式因素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一个人平时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用药史等生活因素,也可能会影响你患抑郁症的风险。

1.用药史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已知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一个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包括:

·异维甲酸;

·β-受体阻滞剂;

·皮质类固醇;

·α-干扰素;

·他汀类药物;

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和睡眠障碍的药物,也会使某些人恶化或导致抑郁。25岁以下的人在开始服用某些抗抑郁药物后,自杀率增加的风险有所增加。

2.物质成瘾

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利用烟草、酒精或特殊药物进行“自我疗愈”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与某些处方药不同,一些管制药物(包括毒品)也会让人感到沮丧、抑郁。

根据美国心理健康联盟药物与健康调查的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有790万人患有抑郁症和物质使用障碍。

当物质使用障碍和抑郁症同时发生时(有时称为“双重诊断”),可能很难找到正确、合适的治疗方法。人们通常需要一支由具有物质使用障碍经验的医生和心理健康专家组成的多元化团队,来提供支持和进行专业的治疗。

如果一个人需要戒除某种物质,有时在精神卫生机构的护理下对他们来说是最安全的,而且精神卫生机构的治疗还可以帮助一个人解决可能伴随他们的物质使用障碍和抑郁症状。

3.饮食和运动

最近的研究表明,患有轻度抑郁症的成年人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重度抑郁症的发作。荣教授也强调,肠道微生物和饮食也可能在抑郁症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还表明,某些饮食,例如地中海饮食,可能有助于老年人避免患上抑郁症。

另一方面,高糖和反式脂肪的饮食选择,尤其是精加工的食物,会促进或加重抑郁症,尤其是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时。造成这种联系的一个可能原因是,这些含热量高、负担大的饮食会导致体重增加。虽然,仅体重增加并不一定会导致抑郁。

尽管体重增加可能与抑郁症的发作有关,但还应该注意的是,吃高糖或反式脂肪的食物会扰乱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而这就可能会导致肠漏。免疫系统得到警报并释放可以穿过血脑屏障的细胞因子,从而导致神经化学物质的改变。例如,一些细胞因子可以将生产从血清素转移到谷氨酸,当过量存在时,会导致细胞损伤或细胞死亡。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它会引发焦虑或抑郁。

事实上,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超重的人更有可能变得抑郁——即使超重不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例如高血压或Ⅱ型糖尿病。

另外,运动锻炼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好处就不用过多赘述了,但我们正在更多地了解“运动锻炼是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控制症状的”。

近几年的几项研究证实了先前的研究发现——定期进行运动锻炼和保持健康的饮食,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控制抑郁症,还可以帮助正常人预防抑郁症。



参考资料:

1.Hammen,C.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自传评论。《临床心理学年度回顾》。2018;14:1-28。doi:10.1146/annurev-clinpsy-050817-084811

2.Askelund,A.、Schweizer,S.、Goodyer,I.和van Harmelen,A.(2019)。积极的记忆特异性与抑郁症易感性降低有关。《自然人类行为》。3(3),pp.265-273。doi:10.17863/CAM.23436

3.Dinga R、Marquand AF、Veltman DJ等。从广泛的临床、心理和生物学数据预测抑郁症的自然过程:一种机器学习方法。《转化精神病学》。2018年;8(1)。doi:10.1038/s41398-018-0289-1

4.Daniel F.Levey等人。与自杀未遂严重程度的遗传关联以及与重度抑郁症的遗传重叠。《转化精神病学》(2019)。doi:10.1038/s41398-018-0340-2

5.Humo M,Lu H,Yalcin I.慢性疼痛诱发抑郁症的分子神经生物学。《细胞和组织研究》。2019;377(1):21-43。doi:10.1007/s00441-019-03003-z

6.Jaracz J.重叠慢性疼痛和抑郁:病理生理学和管理。《了解抑郁症》。2017年10月:163-174。doi:10.1007/978-981-10-6577-4_12

7.Plana-Ripoll O、Pedersen CB、Holtz Y等人。探索丹麦国民中精神障碍的合并症。《JAMA精神病学》。2019;76(3):259–270。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8.3658

8.Negele A、Kaufhold J、Kallenbach L、Leuzinger-bohleber M.童年创伤和tts与成年期慢性抑郁症的关系。《抑郁症治疗》。2015年:650804。doi:10.1155/2015/650804

9.Yu M、Linn KA、Xiao RT等。儿童创伤史与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大脑连接异常有关。《Proc Natl Acad Sci》。2019;116(17):8582-8590。doi:10.1073/pnas.1900801116

10.Heim C、Newport DJ、Mletzko T、Miller AH、Nemeroff CB。童年创伤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来自人类HPA轴研究的见解。《心理神经内分泌学》。2008;33(6):693-710。doi:10.1016/j.psyneuen.2008.03.008

11.NCHS数据简报No.172,《美国家庭人口的抑郁症》,2009-2012年。

12.Lund C、Breen A、Flisher AJ等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贫困和常见精神障碍:系统评价。《社会科学医学》。2010;71(3):517–528。doi:10.1016/j.socscimed.2010.04.027

13.Ljungqvist I,Topor A,Forssell H,Svensson I,Davidson L.金钱与精神疾病:贫困与严重心理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社区心理健康J》。2016;52(7):842-50。doi:10.1007/s10597-015-9950-9

14.Ali NA,Khoja A.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空气污染对抑郁症的影响。《奥克斯纳杂志》。2019;19(1):4-4。doi:10.31486/toj.19.0011

15.Allen TA、Carey BE、McBride C、Bagby RM、DeYoung CG、Quilty LC。人格的大五方面相互作用以预测抑郁症。《人格杂志》。2017;86(4):714-725。doi:10.1111/jopy.12352

16.Tafet GE、Idoyaga-Vargas副总裁、Abulafia DP等。慢性压力和抑郁症患者皮质醇水平与血清素摄取的相关性。《认知、情感和行为神经科学》。2001;1(4):388-393。

17.Rothenberg W,Hussong A,Chassin L.高冲突家庭环境中的代际连续性:调查抑郁症的中介途径。《开发心理学》。2018;54(2):385-396。doi:10.1037/dev0000419

18.Li J,Tendeiro JN,Stroebe M.丧亲内疚:它与复杂悲伤和抑郁的关系。《国际心理学杂志》。2018;54(4):454-461。doi:10.1002/ijop.12483

19.Prigerson HG、Bierhals AJ、Kasl SV等。复杂的悲伤是一种不同于丧亲相关的抑郁和焦虑的疾病:一项复制研究。《美国精神病学杂志》。1996;153(11):1484-1486。doi:10.1176/ajp.153.11.1484

20.Freed PJ、Yanagihara TK、Hirsch J、Mann JJ。悲伤调节的神经机制。《生物学精神病学》。2009;66(1):33-40。doi:10.1016/j.biopsych.2009.01.019

21.Boelen PA,van den Bout J.复杂的悲伤、抑郁和焦虑作为不同的失后综合征:一项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美国精神病学杂志》。2005;162(11):2175-2177。doi:10.1176/appi.ajp.162.11.2175

22.Keles B,McCrae N,Grealish A.系统评价: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抑郁、焦虑和心理困扰的影响。《诠释J Adolesc青年》。2019:1-15。doi:10.1080/02673843.2019.1590851

23.Reer F,Tang W,Quandt T.社会心理幸福感和社交媒体参与:社会比较取向和害怕错过的中介作用。《新媒体社》。2019;21(7):1486-1505。doi:10.1177/1461444818823719

24.Dhir A、Yossatorn Y、Kaur P、Chen S.在线社交媒体疲劳和心理健康——关于强迫使用、害怕错过、疲劳、焦虑和抑郁的研究。《国际信息管理杂志》。2018;40:141-152。doi:10.1016/j.ijinfomgt.2018.01.012

25.IZA劳动经济研究所。Gorman E,Harmon C,Mendolia S,Staneva A,Walker,I.青少年学校欺凌受害对以后生活结果的因果影响。

26.Viner RM、Aswathikutty-Gireesh A、Stiglic N等。网络欺凌、睡眠和身体活动在调节社交媒体使用对英格兰年轻人心理健康和福祉的影响中的作用:纵向数据的二次分析。《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杂志》。2019年8月。doi:10.1016/s2352-4642(19)30186-5

27.McDonald L、Malcolm B、Ramagopalan S、Syrad H.真实世界数据和患者视角:社交媒体的前景?《BMC医学》。2019年;17(1)。doi:10.1186/s12916-018-1247-8

28.Ko DT、Hebert PR、Coffey CS、Sedrakyan A、Curtis JP、Krumholz HM。β-受体阻滞剂治疗和抑郁、疲劳和性功能障碍的症状。《JAMA》。2002;288(3):351-7。doi:10.1001/jama.288.3.351

29.Raison CL、Borisov AS、Majer M等。干扰素-α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炎症通路:与单胺和抑郁症的关系。《生物学精神病学》。2009;65(4):296-303。doi:10.1016/j.biopsych.2008.08.010

30.Parsaik AK、Singh B、Murad MH等。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和抑郁症的风险: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J影响无序》。2014;160:62-7。doi:10.1016/j.jad.2013.11.026

31.Witt-Doerring J,Mathew S.抗抑郁药和自杀——争议和可能的机制。《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2019:301-313。doi:10.1016/b978-0-12-813333-0.00027-5

32.Davis L,Uezato A,Newell JM,Frazier E.重度抑郁症和共病物质使用障碍。《精神病学的当前观点》。2008;21(1):14-18。doi:10.1097/yco.0b013e3282f32408

33.Winter,G.、Hart,R.、Charlesworth,R.等人。肠道微生物组和抑郁症:我们知道什么和我们需要知道什么。《神经科学评论》。2018;29(6):629-643。doi:10.1515/revneuro-2017-0072

34.Karageorgou D、Magriplis E、Mitsopoulou AV等。成人的饮食模式和生活方式特征:来自希腊国家营养与健康调查(HNNHS)的结果。《公共卫生》。2019;171:76-88。doi:10.1016/j.puhe.2019.03.013

35.Akbaraly TN,Brunner EJ,Ferrie JE,Marmot MG,Kivimaki M,Singh-Manoux A.中年饮食模式和抑郁症状。《Br J精神病学》。2009;195(5):408–413。doi:10.1192/bjp.bp.108.058925

36.Tomasi D、Gates S、Reyns E.患者对住院精神病学中提供的结构化锻炼计划的积极反应。《Glob Adv Health Med》。2019;8。doi:10.1177/2164956119848657

37.库奥皮奥:东芬兰大学。Ruusunen A.饮食与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