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筛选?还是育人?

深夜的朋友圈里,一位家长晒出孩子的试卷,配文是“差两分进重点班,怎么办?”。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家庭中上演——从幼儿园的“幼升小”模拟考,到中考的五五分流,再到高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教育似乎成了一台精密运转的“筛选机器”。

数据显示,某省中考后,近50%的学生被分流至职高,而高考本科录取率仅约40%。更残酷的是,资源分配的天平早已倾斜:某顶尖高校年度经费是普通院校的百倍,教育的“马太效应”让“赢家通吃”成为现实。

这种以分数为唯一标尺的筛选机制,不仅让家长陷入“鸡娃”内卷,更让孩子沦为“考试工具”——他们的创造力、好奇心、情绪价值,在题海战术中被逐渐磨平。

筛选是手段,育人才是终点

有学者尖锐指出,现代教育本质上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系统:通过专业细分和标准化考试,将学生分门别类输送到社会不同岗位。

这种功能化导向下,教育更像一条流水线,而教师成了“质检员”,只负责剔除“不合格产品”。但问题在于: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孩子,是否就该被贴上“失败者”标签?

心理专家&教育专家荣新奇教授认为,真正的教育,应是点燃孩子对世界的热爱。有关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与生活体验脱节时,学生容易产生“意义匮乏感”,进而厌学焦虑

反观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动力往往源于内在兴趣——比如痴迷编程的少年自发研究算法,热爱绘画的少女在艺术中表达自我。这些案例印证了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的观点:“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重塑教育的“育人基因”

孩子是家庭关系的“晴雨表”——沉迷手机的孩子背后,父母可能每天要刷2-3小时的手机;一个经常撒谎的孩子,往往复制了家长“善意的欺骗”。

荣新奇教授在家庭治疗中发现,70%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家庭互动模式直接相关。例如,父母争吵后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头痛等问题,实则是情绪压力的躯体化表达。

因此,针对亲子冲突、学习动力缺失等问题,荣新奇教授团队研发的“整合式催眠疗法”展现出显著效果:

·潜意识沟通:通过意象对话技术,帮助孩子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正向信念植入:替换“我永远学不好”的负面思维,建立“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成长型心态。

·家长同步成长:教授“情绪暂停法”,让父母学会在冲突中冷静3分钟,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荣新奇教授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高分机器”,而是培养健康完整的人——他们既能理性思考,也能共情他人;既有谋生技能,更有生命温度。

给家长的三条行动指南:

1.做观察者,而非裁判:少问“考了多少分”,多问“今天有什么新发现”;

2.以身教代替说教:放下手机,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同做一个游戏;

3.寻求专业支持:当亲子关系陷入僵局时,及时借助专业心理咨询打破恶性循环。

教育不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赛,而是一次“静待花开”的耕耘。

若您正在为孩子的教育焦虑,或希望改善家庭互动模式,“荣新奇心理工作室”愿为您提供专业支持。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适合的土壤,终将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关注我们,预约咨询,让我们共同重拾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