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抑郁症后变得很懒、不想做事,该怎么办?

我们接触到的很多抑郁症个案中,有很多抑郁来访者都有这样一个困扰:很懒,不想动弹,更不想做事。但是,这种“懒”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懒有着本质的区别。

据相关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都深受这种症状的影响。例如,有些抑郁症患者连最基本的起床、洗漱这样的日常小事都觉得无比困难,整天只想躺着,什么都不想做。

那么,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会这么“懒”?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抑郁症与“懒”的联系】

抑郁症患者之所以会表现出这种“懒”,在生理层面有着深刻的原因。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些神经递质,它们就像是身体的信使,负责传递信号,调节我们的情绪、动力等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而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往往处于失衡的状态,这使得患者做事情无法获得正常的愉悦感或者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做事的动力。

此外,抑郁症还会给患者的身体机能带来诸多影响。例如,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有睡眠方面的问题,这种长期的低质量睡眠会让身体和大脑都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自然就没有精力去做事情。而且,抑郁症患者还常常会感到疲劳,这种疲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就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束缚住,动弹不得。

另外,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从心理层面来看,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着他们做事的意愿。例如,绝望和无助则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情绪体验,他们可能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自己的现状,未来一片黑暗,这会让他们失去尝试的勇气。

同时,低自尊和自我否定也是抑郁症患者不想做事的重要心理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有着极低的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是个loser,这使得他们害怕去面对任何事情,因为每一次做事都可能成为他们再次证明自己“无能”的机会。这种心理上的自我束缚,使得他们越来越退缩,越来越不想做事。

【应对之策】

1.专业医疗干预

荣教授认为,对于抑郁症患者这种“不想做事”的状况,专业医疗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抗抑郁药物能够重新平衡大脑中失衡的神经递质水平。当然,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副作用,但对于很多抑郁症患者来说,这是改善症状的重要方法之一。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有着重要的功效。比如说,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识别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并学会用更积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催眠疗法能够让患者进入深度放松的状态,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思维和疗愈心理创伤,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缓解抑郁症状;支持性心理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则能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技能指导,让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如。

2.自我调节

抑郁症患者自己也可以采取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懒”的状态。

首先,制定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良好的作息就像是身体的稳定器,可以让身体和大脑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包括合理的睡眠、饮食和活动安排。例如,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按时起床、吃饭,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像散步等。

从任务设定的角度来说,患者可以从小目标开始。因为大目标往往会让抑郁症患者感到压力巨大,而小目标则更容易实现。当患者完成一个小目标时,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逐步积累,增强他们做事的信心。打个比方来说,今天的目标可以是把自己的被子叠好,当这个目标完成后,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比如听一首喜欢的歌。

此外,尝试适合自己的放松和减压方法也有助于改善这种状态——冥想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压力;深呼吸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当感到不想做事的时候,做几次深呼吸,这有助于调整身体的状态。

3.社交支持

荣教授强调,亲友的理解与陪伴,在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抑郁症患者的“懒”常常会被亲友误解为是“懒惰”或者是“故意逃避责任”,这种误解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所以,亲友首先要理解这种“懒”是抑郁症的一种症状,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耐心,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参加社交活动,比如抑郁症患者支持小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些小组中,患者可以找到有共同经历的人,他们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互相鼓励。这种群体的力量可以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从而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积极做事的动力。

总的来说,我们深入探讨了抑郁症与“懒”之间的关系,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但归根结底,对于抑郁症患者及其身边的人来说,要积极对待这种“懒”的状况——抑郁症患者要相信,通过专业的医疗干预和其他方法的综合作用,自己是可以逐步“勤快起来”,摆脱抑郁症的侵扰;而家人和朋友也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和鼓励,陪伴他们一起走过这段艰难的时光,重新找回生活的动力,积极面对生活!